清水地名又稱「寓鰲頭」,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古稱「鰲頭山」,

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清澈可鑑,而改名為「清水」。

清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亂平定之後,「牛罵社」改稱為「感恩社」。

清雍正十一年(1733)漢人已大批湧入清水地區墾殖,開墾秀水、三塊厝、客庄、

橋頭、田寮、後莊、社口、頂湳、下湳、菁埔、埤仔口、山腳、水碓等十三莊。







乾隆元年(1736),客籍墾戶吳瓊華,向張振萬墾號獲得墾批,率族人入墾平埔族

巴宰海族﹝Pazeh﹞領域之埔地,開闢吳厝庄、公館庄等。

乾隆四年(1739),楊姓漢人入墾十二甲庄(今之高南里),蕭、趙、王三姓則至

大甲溪岸開拓海口、牛埔、舊庄等地。

乾隆十年(1745),上述四姓墾戶,北上抵達大甲溪南岸,墾成一帶之荒埔,

創建高密莊、三塊厝莊、四塊厝莊等聚落。





 

清領時期大批漢人渡海來台至清水一帶屯墾,

如蔡源順商號、蔡泉成商號、楊同興號、王家勝記…..等家族,開墾經商致富之後,

致力於文化教育之推廣,如鰲峰書院、同樂軒等之創辦,文人雅士群聚於此,

開創牛罵頭文化之基礎。









 

 蔡八來號瘦生,祖籍泉州晉江縣古山鄉。

父蔡世璉於乾隆中葉來台,卜居牛罵頭莊,以墾荒為業。至瘦生時﹝乳名八來﹞,

從事貿易,創設「蔡源順」船郊行,往來大陸沿海各省,惜年僅四十八而卒。

其三子蔡時超,繼承父業,志在貨殖,更擴展商務至東南亞各地,遂為本地巨賈,其財力之雄厚,

在中部無出其右者……….










蔡瘦生(鴻元為官章) 傳下五房:

長房時保有三子,長男敏川(附生);次男敏南(附生),即畢生貢獻於民族運動的蔡惠如之父。

二房時立,早歿。三房時超(廩生)。四房時勤,與兄長時保具為生員,光緒初年,同船赴省參加鄉試,

遇風兄弟皆溺於海,其孫蔡江寅,曾任台中縣議會議長。










在沙鹿第四公墓區踏查時,見到一座蔡敏庚的墳墓。

就昭穆上看來,應與蔡敏川、蔡敏男同一輩分。

日治之初,蔡敏川首先擔任牛罵頭區長,

這之前,曾奉清朝派為廣東道,官章曉 滄,

從清朝當官當到日治之初,銜接牛罵 頭的兩個時代,

繼他之後的區長是弟弟蔡敏南……







有關蔡敏庚的資料多與清水農會有關。

大正五年地方先覺士紳蔡蓮舫、蔡敏庚、蔡敏南、王學潛、楊丕若等,

提倡牛罵頭區四塊厝區、公館區及昔日船隻往來頻繁之大肚堡唯一梧棲港街等區域

創設有限責任牛罵頭信用組合事務所,設於牛罵頭街。







是年五月五曰開辦,嗣後因區域之變遷及組織之變更,改為保證責任清水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

1943年一月間台灣農業會令實施,將本地因中部震災後,創設之清水建築信用購買,

販賣利用組合及農業畜產兩組合合併,設立清水街農業會,




民國卅五年奉令將農業會劃分為清水鎮農會及清水鎮合作社,

民國卅八年復奉命農會與合作社合併改組為清水鎮農會。

同屬日治時期地方仕紳,

惟其世系如何,尚待考證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