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埔早期為平埔族武勞灣社的漁獵場所。後來因新莊人口擁擠,
移民沿淡水河北邊搬遷,依離新莊的遠近與開墾順序,陸續開闢了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
乾隆十年(1745),李姓先民來二重埔開墾,民眾從福建恭請神農大帝神像奉祀。
當時墾民依靠沙洲一帶耕作的田,所以拜起此農神來。
乾隆二十年(1755)元月十一日建此廟於三崁店,為今新莊區交界大漢溪畔,
約金陵女中後方,取名「五穀先帝廟」,又名「五谷王廟」。
因屢遭大漢溪水患,遷建於五穀王村。
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由地方仕紳林茂盛倡議重建,擴建成兩殿。
由林本源家族、林順成等人捐建。
日治時期改名為「先嗇宮」。
「先嗇」之名取自八蜡的農業神之一,排首位,也就是神農氏。
1925年,林清敦邀集李種玉、李聲元、黃論語、蔡雍、鄭根木等保正
仕紳再度集資重建。
1998年5月7日,受文建會委託評定國家指定古蹟的尹章義、
王啟宗、黃富三、周宗賢、徐裕健、賴志彰、趙工杜等人來此廟參觀,
由董事長李乾龍帶領,介紹廟中林旭初、張書紳、陳維英、陳維菁、
李種玉、羅秀惠等人的石柱聯文、及一尊有兩百多年的神農大帝神像。
該年廟宇被列為三級古蹟。
先嗇宮為臺北盆地淡水河左岸三重區二重埔最古老的廟宇,
今日廟宇名稱「先嗇宮」為日治時期所立,
前稱「五穀先帝廟」,又稱「五穀王廟」、「五谷王廟」。
雖定名已久,當地民眾亦常沿用舊稱,如今日鄰近一帶的公車站牌仍曰「五穀王廟」,
其實所指同為先嗇宮。
目前建築外觀仍維持道光30年(1850)重建後之樣態,
斗栱均為木雕,所有龍柱牆堵均是觀音山石之石雕,正殿尚保留有數塊清道光年間
的匾額,以及咸豐元年之木對聯。
奉祀文昌帝君之護龍,尚有陳維英(1811-1869)之對聯。
此外,先嗇宮沿革誌乃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12年-1926)新莊文人杜清傑
(生卒年不詳)手書,而200週年時修建宮廟,紀念碑記由當代十大書法家曹容
(1895-1993)親撰,
同樣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