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泰山巖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仕紳李序彥、李序原等所捐建,
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彭內莊分香泰山顯應祖師神像來臺,
原名「福山巖」。
咸豐三年(1853)爆發泉漳械鬥,福山巖為漳人所焚毀,
後由李符記(李序原之孫)捐地重建, 改稱「泰山巖」,
又稱「頂廟」或「頂泰山廟」。
因位於崎仔腳山腰上,故又名「崎仔腳廟」,
後該廟又分靈出另一座位於山下明志路上的泰山巖,為分別兩座「泰山巖」,
故頂泰山巖又稱為「崎仔腳老祖廟」、「頂廟」。
自此泰山巖始有頂、下之分,本地的地名「泰山」,也因此而來。
頂泰山巖後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及昭和七年(1932)重新修建,
乃成今日格局,廟中石雕牆堵石柱多為本年所重建, 樑柱結構木雕乃名匠陳應彬
所設計督造,陳應彬負責大木作(結構),黃龜理負責小木作(花部雕刻),
為台灣尚存少數木造寺廟建築。
1972年再度重修,而成今日之樣貌。
坐西北朝東南,通寬九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
前殿採石雕牆堵,蟠龍柱牆面石雕皆昭和期的臺灣建築風格。
前殿為重檐硬山式,兩側山門則為重檐歇山形式, 使宛若三座並排之廟宇。
建築格局乃二進二廊雙護龍,內部木雕、石刻、彩繪等裝飾精緻細膩,
呈現傳統工藝技術之美,且富含吉祥寓意。
頂泰山巖建於清乾隆19年(1754),
是泰山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現列為國家三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