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若「萬華」一詞被指為地名,則是專指艋舺這一地區;
艋舺是萬華舊稱,日治時,因艋舺以閩南語發音(Báng-kah),與佛典中的「萬華」(Banka)
日語音讀相似,「艋舺」因此易名為「萬華」。
艋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獨木舟」之意,因其為港口,多見獨木舟。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治時期,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
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康熙23年(1684)劃屬諸羅縣。
雍正元年(1723)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9年(1731)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
光緒元年(1875)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11年(1885)設立福建臺灣省。
明治28年(1895)臺灣進入日治時期,今日萬華區分屬艋舺、下崁、加蚋仔三個街庄,
隸屬於臺北縣臺北出張所(艋舺、下崁)與枋橋出張所(加蚋仔)。
30年(1897)劃歸臺北辨務署與新莊辨務署。31年(1898)新莊辨務署併入三角湧辨務署。
33年(1900)三角湧辨務署改為大嵙崁辨務署。34年(1901)廢縣置廳,改隸臺北廳大加蚋堡與擺接堡。
42年(1909)改隸艋舺區(艋舺)與古亭村區(下崁、加蚋仔)。
大正9年(1920)廢廳置州,改隸臺北州臺北市。
大正11年(1922)町名改正,劃為濱町、築地町、壽町、末廣町、西門町、新起町、
若竹町、老松町、八甲町、元園町、入船町、有明町、龍山寺町、新富町、綠町、
柳町、堀江町、西園町、東園町、馬場町。
今日萬華區分屬於龍山區(艋舺大部分)、雙園區(下崁、加蚋仔大部分)、
古亭區(加蚋仔馬場町)、城中區(艋舺西門町北部)。
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
1990年合併龍山、雙園區與部分古亭、城中區成立萬華區………
萬華過去稱為艋舺,從地名就知其為一河港發蹟的都市。
而華西街因為距離碼頭很近,拜渡津人潮及蕃薯市集,自古便是萬華地區商賈交會之地,
南來北往的人潮帶動古早小吃業者的順勢發展與聚集。
華西街巷弄彎曲,狀似人腹的凹狀,舊名為「凹月斗仔」。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乾隆28年(1763)「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將出現於艋舺地契中,
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
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
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明治28年(1895),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二、三丁目」。
大正11年(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市區改正」而開闢的廣州街、昆明街與康定路,
將舊有剝皮寮街從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變為聚落中的巷弄。
穿梭在萬華的曲徑窄巷之中,
尋找舊街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