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黃族譜記載,答喇真後裔以其祖地北京大興燕山為源頭,取「燕山衍派」為堂號,
改南安豐州居住地為「燕山」,取姓為黃,自其五世起,後裔取名便已漢化。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號稱「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聚集地和交匯點,
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創造了一種獨有的多元文化現象,
且世界幾大宗教並存。
元代泉州為統領中國南方景教之地,說明其信徒眾多,地位至高,
深得南方蒙元官員崇信,
至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的數方元代八思文景教石刻顯示其重要性。
史載元廷后妃中信奉景教者頗多,
在元代,景教徒皆享免兵役和免稅等特權,深受元廷優寵,
其待遇為其它宗教難以比擬。
作為蒙元地方官以信仰得特權,如答喇真後裔燕黃家族,
擁有幾乎整座獅子山及九日山絕大部分山林土地………
豐州古城內的燕山境,就是以燕山黃姓聚集的一個地區。
境內有黃氏家廟、家廟周圍尚有燕黃五房三世、八房賜珠堂、十房三世、十房七世等
古樸、端莊、寬敞的小宗古建築群,猶如眾星拱月。
頂堡是燕山境較偏北的一塊區域。
燕黄始祖忠勇公,傳十子而分十房;
在明、清兩朝,燕山黃氏一族累計進士十人,文科舉人三十八人,武舉人十一人。
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縣、教諭、訓導達五十多人;
任總兵、都督、誥命將軍的共有七人……..
可說是相當顯赫的家族。
位於答刺真墓的左側約一百公尺處,有一座育青墓園;
因為隔著鐵絲網,看不清楚墓碑上的名諱,隱約只看出應是怡字輩的燕山黃姓人仕。
從招穆上看來,怡字輩應該屬南安燕山黃姓十八世,
大抵是民國初年時的人物 ?
同輩中有黃桂勳者 (字怡攀) ,曾擔任民國時期的南安縣知縣。
以及創辦華僑中學的愛國華僑黃怡瓶等傑出人物。
據推測,此黃育青者,
大抵同樣也是出洋而有所建樹者………
墓的形制使用了許多泉州白石,看得出為近代所修建;
石材雕塑的呈現,稱得上是精美的;
只可惜無法親近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