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溪台語唸成『早坑』,意指乾旱缺水的溪床地,18世紀時礁溪鄉地區在漢人尚未進入開墾前,是噶瑪蘭人
(KAVALAN)的聚落,到了1773年福建漳州林元昱兄弟率進入淇武蘭港邊高地進行開墾,並與平埔族為鄰,
1796年吳沙率眾從頭城南下開墾,在1798年後陸續完成礁溪湯圍 (德陽村)、白石圍(白雲、玉石村)、三圍 (三民村)、
四圍(吳沙村) 的開發與開墾,
1812年宜蘭納畫入清朝版圖並設噶瑪蘭廳,礁溪鄉地區為礁溪庄、隸屬淇武蘭堡;
1895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調整行政區域,將淇武蘭堡改稱四圍堡,1920年將四圍堡改為礁溪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隔年,將礁溪庄改為礁溪鄉,
1950年宜蘭縣設縣並將礁溪鄉列入範圍至今。
乾隆三十八年(1773)漳州南靖萬安社人林元旻氏,率弟林元火、林元辨、林元道等四昆仲
並帶一群族親渡海來台,因地不熟,先投靠在士林、錫口一帶開墾之叔父林廷達家數年,從事墾荒外,
並另派人赴各地踏查境況,
旋尋獲蛤仔難東勢、奇武蘭社(淇武蘭平埔族)附近地方,地廣人稀,地且膏腴,水源又充沛,有港可利用船隻
載貨出入,陸地可築1條長堤蜿蜒環繞村莊聚落,若在下段洲仔尾架橋,即可通茅埔,瑪僯、塭底、澳埤仔、
奇立丹各地,認是最符合墾殖地區。
越3年則率眾進入本鄉淇武蘭(二龍村)港邊高地,與噶瑪蘭社為鄰,
以用王道不流血開始墾荒,此乃吳沙開蘭20年前事也。
林元旻初入淇武蘭向四週開拓,先由有水源地方著手,築溝渠引水灌溉,高地則設踩踏水車由人工輪流腳踩抽水。
林元旻兄弟日常僱工外,並連絡他處房親助耕,不到20年人口由數戶增至53戶,可謂繁衍迅速驚人。
開拓墾地由淇武蘭進展至東隅洲仔尾、五股、茅埔(玉田村),南邊進到港仔尾、瑪僯(玉光村)、
梘頭、三十九結(三民村)、公埔、辛仔罕。西邊墾到林尾、柴圍,北邊到塭底、奇立丹、二城等地。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淇武蘭集居人口飽滿,為子孫繁衍計,把一部分分居於四圍堡莊公埔(吳沙村北隅)
墾殖,並立一祠堂額曰「林祝多」,奉祀家鄉帶來守護神良崗聖王及祖宗牌位,及著力於隴畝稼穡。
林元旻派下林克恂三子,名號連三字步陞者,才學雙優,甫登16歲在道光十八年(1838)即任淇武蘭堡總理,
任職30餘年,著力於地方建樹,不遺餘力,口碑載道。
另有林世俊氏派下孫輩3名,年少時在淇武蘭讀書,後隨父叔輩移居三貂後,林恩卿、林仁卿、林晉卿等
堂兄弟皆考中文秀才,花萼爭耀。
登仕郎林明遠墓位於龍潭國小前田野之中 ,
稻田中央,一處雜草叢生的土地上。這兒是一座貨真價實,百年以上的古墓。
從半圓形,佈著蝸牛殼的石墓碑上,依晰可見:「甫山 皇清登仕郎諡明遠林公…….」。
此墓建於咸豐年間 , 已有百年以上的悠遠歷史。
古墓的史蹟已不可考。
宜蘭一地的林姓宗派眾多, 實不知墓主人的真實身分 。
此墓任由農人一點一滴地侵略它的領土;任由它身上佈滿著密密麻麻的雜草,仍舊不聞不問。
墓埕眼看已埋沒在稻田之中, 奇怪的是 :
網路上竟然登錄有此墓. 還視為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