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街原稱錫口街,創建於清乾隆年初,為台北至基隆地區之河岸通道,嘉慶年間也稱為淡蘭官道,

日治時期更名為「松山街」,東面稱「頂街」,西面稱「下街」,全長600公尺……


錫口為今松山區舊名,其名源自平埔族Malysyakkaw社,此社漢譯社名為麻里錫口社,閩人

取其後者充作該地名稱,錫口於平埔族語的意思中為「河流彎曲處」,其中「河流」即指現今

的基隆河,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推行地方改制,認為該地景色和與日本松山相似,就用

「松山」代替「錫口」,而松山地名就沿用至今


郁永河《裨海紀遊》中提到,此地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麻里折口」社﹝Malotsigauan、

Malysyakkaw﹞,而其後的文獻又翻譯成「麻里即吼」、「貓里錫口」等等。

乾隆十年(1745) 泉州人來此定居開墾,建立庄落,去掉「貓里」兩字,以「錫口」為名。

該庄居於基隆河畔,有船利,因此在松山慈祐宮附近形成「錫口街」(今饒河街)

然而在當時沒有大規模的市場時,慈祐宮前的廣場就變成了臨時的攤販集中地,



臨近慈祐宮部分稱為「頂街」,而延伸到塔悠路口那一段則叫作「下街」。

錫口的興起就像艋舺和大稻埕一樣,是因為旁邊的基隆河所帶來的便利水運,交通方便。



道光年間,艋舺﹝萬華﹞和噶瑪蘭﹝宜蘭﹞、雞籠﹝基隆﹞之間的往返,錫口是必經之地,

而噶瑪蘭﹝宜蘭﹞、雞籠﹝基隆﹞的商品貨物,更需要從這裡轉運到台北城裡,或順著基隆河

到達淡水港口,轉運到大陸銷售,錫口因而漸漸掘起,並在同治年間達到顛峰…..

當時錫口的興盛,可由其「小蘇州」的稱號得知。


但隨著基隆河的淤積,加上光緒年間台北至基隆間鐵路的開通,陸運取代了水運的功能,

錫口逐漸失去昔日的風光。

直到日治時期,陸續在慈祐宮附近設立國語傳習所及公學校,並將教師、警察局、石礦公司的

員工宿舍設在學校附近,並設置了松山市場 , 此區的商業才有所發展。

如今的饒河街或許在拓寬的過程中拆除了大部分的舊有街屋 ,

以至於目前街道上並無太多日治時期之建築 ;

只在面對河的那一側尚存兩棟洋樓,

其中一棟是日治時期松山區長陳復禮的宅邸(目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松山教會) ;

按 : 陳能在當地赫赫有名,陳家擁有四獸山下的煤礦,可說是富甲一方。 

    陳能之子陳復禮是日據時代第二任松山區區長,父子兩人對饒河街的保存極具貢獻……

 

另一棟則規模更為宏大,則是松山煤礦的事務所  ;

只是文史資料不足,  沒有太多這些建築背後的人文典故…..

在八德路拓寬取而代之之後,饒河街成為次要道路,商業活動大減。

政府為了改善當地商家生計,遂於民國1987年將南松山橋下有照攤販集中至饒河街,

規畫為五百公尺長,為台北市第二條觀光夜市。


攤位整齊,內容琳琅滿目,蚵仔麵線、牛雜麵、冰品攤販等應有盡有。

目前為台北市知名的夜市之一

是老街就有老廟為之裝點 , 慈祐宮就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



據說這座廟原來的設計是面向河岸的,乾隆廿二年(1757)因街市的興起,進而轉向鍚口街,

形成現今的樣貌。

經過近年的整頓, 廟埕也變得更為寬廣……

廟得正前面即是松山火車站知所在;



近來松山區與日本松山市互相結為姊妹市 ,

廟的左前方設置的機械鐘 ,

即是這段友誼的見證…..

 

 

 

0

2 留言

  1. 阿黑 2016 年 1 月 18 日 於 下午 9:01

    今天經過才看到,這裡竟然有這麼氣派的房子,原來是前區長家跟煤礦事務所。應該可以被提報為文化資產吧…

  2. 阿黑 2016 年 1 月 18 日 於 下午 9:01

    今天經過才看到,這裡竟然有這麼氣派的房子,原來是前區長家跟煤礦事務所。應該可以被提報為文化資產吧…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