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路清代時稱為「府前街」,日治時期稱「本町通」(本町通り)。
沿路座落許多中央行政機構,其中一段與凱達格蘭大道所交之丁字路口便是總統府,
其他如法務部、最高行政法院、司法院。在一段有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以及許多書店聚集,故重慶南路一段有「重慶南路書市」之稱 ;
二段則有總統官邸、郵政博物館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
三段有中正橋,橋下有自強市場,市場對面為舊貨街。
此路之所以取名「重慶」,是因蔣中正要取法八年抗戰的「重慶精神」來治理台灣
(因為其辦公處——總統府——便在本路段)。
重慶南路大部分位在臺北市博愛特區(中央直轄區),
又因許多重要機關座落於此,為台灣相當重要的道路……
日治時期臺灣專賣事業始於明治三十年(1897)後藤新平提倡的鴉片專賣。
明治三十二年(1899)繼續規劃食鹽與樟腦的專賣。
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由後藤新平擔任局長,統籌各項專賣業務。
其後專賣局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實施煙草專賣;
大正十一年(1922)實施酒專賣。
鴉片、食鹽、樟腦、煙草和酒成為日據時期臺灣五大專賣事業。
專賣的收入佔當時臺灣財政收入的一大部分,可說專賣事業對臺灣經濟有絕大的影響。
專賣局為控制各項專賣業務,在各地設立專賣機構,大致上分為支局、出張所與工場。
支局與出張所負責各項專賣商品的收購與出售,工場則負責專賣物品的研發與製造。
今日重慶南路峰圃茶莊街屋, 據考證為昔日專賣局台北支局支所在 ,
只是原本三連棟的街屋建築, 如今僅剩其部分 ; 只能從外牆的是樣約略比對…..
現在彰化銀行左鄰隔巷第二棟的「峰圃茶莊」仍是舊建築,其三樓柱子裝飾正與當年專賣局的
柱子裝飾一模一樣。
1953年,三民書局由劉振強等三人集資五千元,成立於衡陽路四十六號(大萬商場對面)。
因自詡為三位小民,所以將書局取名為「三民」。 落腳衡陽路時期,雖稱三民書局,但事實上是
與虹橋書店及幾個賣鋼筆、郵票、文具的攤位一起分租二十坪的店鋪。
經營至1961年,終於搬至重慶南路一段七十七號店面。
1975年,在重慶南路六十一號現址築起自己的三民大樓。
商務印書館則是間頗有歷史的書店 ;
成立於1947年的臺灣商務印書館,更是許多老讀者的共同回憶。
走過一甲子,至今已出版超過萬種書籍,隨手翻閱都是有口皆碑的經典之作。
商務印書館由出身印刷業的夏瑞芳等四位先生於上海創辦,原只印刷商業文件,故名「商務」。
首任總經理夏瑞芳先生禮請翰林張元濟先生進入商務印書館後,由於張先生積極吸收並結合
大量優秀人才,包括著名的幾位文化領袖梁啟超、蔡元培、胡適之、吳稚暉、徐志摩等人,
讓商務印書館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民間教育出版機構。
1921年,張元濟又延攬有經營長才的王雲五入館,經他們攜手努力,為商務印書館締造了
30、40年代的第二個高峰。
1947年派員到臺北籌設分館,10月購得現址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7號三層磚木造房屋一幢,
積極營繕,於次年年初開業。
1949年,商務臺灣分館在政府新政策規定下改名「臺灣商務印書館」,開始獨立經營。
1964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推舉王雲五先生擔任董事長,
展開另一階段傲人的出版事業。
重慶南路上仍可見的數棟街屋建築……
走進武昌街漢口街一帶的巷弄 ,窄小而曲折 ;
其間還有一些居酒屋 ;
隱約還感受到
昔日裏町的一些庶民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