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依由南而北的開發先後,共設立13處儒學,清初到嘉慶年間為止,台灣有6處儒學,

鳳山縣儒學為其中之一。


鳳山縣儒學(即文廟) 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任鳳山知縣楊芳聲所建,

位在左營蓮池潭畔、即今舊城國小內,為清代在台所建最早的儒學,

當時,台灣僅有兩個學宮,台南孔廟興建於明鄭末期,稍早於左營孔廟…..


舊城孔廟以蓮池潭為其泮水,又有鳳山對峙,屏山左拱,龜山、鼓山右輔,形成人文勝地。

嗣因風雨損壞,至康熙四十三年 (1704) 知縣宋永清設縣署於舊城乃重建文廟。

宋永清曾有詩云:「荷香十里地,喜建聖人居,泮壁流天際,圜橋架水渠,

                             千秋陳俎豆,萬國共車書,巍煥今伊始,英才自蔚如。」

康熙四十七年( 1705) 儒學教諭施士嶽有重建廟學碑記。

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鴆資重修。

乾隆二年(1737),鳳山縣兵馬司指揮施世榜亦捐款重修,並建左房數間。



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吳士元興建大成殿及東西兩廡,殿前建立大成門、櫺星門,及兩旁義路、

禮門,殿後為崇聖祠。匾額為「萬世師表」,對聯為「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萬世,同堯舜禹湯文武之師」。


光緒元年(1875),因學宮歲久傾圮,訓導葉滋東再行募建,經三年落成,

三進兩廡格局,大小殿廡共二十四間。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四月創設舊城公學校,出其借用孔廟上課。



大正三年(1914),為新築校舍,拆去東、悉兩廡和大成門;

大正六年(1917)又以蟻害嚴重,拆去大成殿和禮門,至聖先師等神位則併放於台南文昌祠,

其他則散亂不 理。昭和五年(1930),整座左營孔廟破壞殆盡,僅剩崇聖祠周壁和幾塊碑記。

光復之後,僅留崇聖祠一座在舊城國小裡面,被改稱為大成殿。

戰後,每逢祭孔,此廟則稍事粉刷,權充祭祀之處。

目前僅存殿後一楹,稱崇聖祠,為三級古蹟,祠後陳列清代古碑十方。



大成殿殿前有刻龍形的陛石,殿內地板全鋪古紅磚,尤其是根根朱紅色圓柱,有帶腰身的圓柱形

雕12朵小花,十分雅致。


民國63年,高雄市政府在蓮池潭西北角建新孔廟,於民國66年竣工,

廟容富麗堂皇、莊嚴肅靜,建築係仿照宋代孔廟及山東曲阜孔廟配置圖,略作修改興建的,




面積之大為全省之冠,

原有舊孔廟的一些古物則仍保存於原地。



祠後建有一亭,亭內豎有大小石碑共11塊,

雖多殘破,但事蹟記載大部分可考,

極具有史科之價值……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