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位於萬華區成都路51號,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



 

天后宮原址位於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宮附近),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

1746),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門。





 

相傳於乾隆年間,有一唐山船至臺灣行商,便將船上由唐山迎來之海神媽祖神像,請到艋舺街

上奉祀香火。事畢,船主起帆回程時行進艱難,遂請神諭,知是媽祖有意留臺濟民,因此再度

將神像請回艋舺。

 





乾隆十一年(1746),艋舺地區的商行共同捐資,於直興街建媽祖廟,名為「新興宮」。

嘉慶十八年(1813),新興宮遭祝融之禍,道光五年(1825)重修。




 

昭和十八年(1943年),日本官方因為開闢防空道路,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遂將神像

及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二次大戰結束後,新興宮信眾在西門町成都路西門市場旁找到奉祀弘法大師(日本真言宗創始人

空海大師)的臺北弘法寺作為新廟址,1948年將寄放於龍山寺後殿的媽祖神像遷入,並將弘法寺

更名為新興宮,後來又改名為臺北天后宮,






 

因在西門町一帶,人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

後來,有信徒被弘法大師託夢,據說弘法大師神諭,此廟本為其寺,日治結束後雖改奉媽祖,

仍應該祀奉弘法大師神像,以示紀念。



後廟方從之,於側殿奉祀弘法大師。也因為側殿奉祀弘法大師的原因,來訪的日籍觀光客很多。

如今宮廟並列於街屋之中, 腹地受限頗多,廟埕之內有一神輿,為昔日名為新興宮時之遺物…..




而另一間慈雲寺則位於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為主祀釋迦牟尼之佛教廟宇。

 

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四月初八。

市定古蹟「慈雲寺」位於漢口街,是日治時期西門外填地計畫之後所建造的佛寺。



 

倡建者為張氏,大正十三年(1924)籌資建造這座齋堂式的佛寺。

寺內供奉觀音菩薩,香火不盛,但仍顯得其清幽與寧靜。




 

慈雲寺在戰後曾修建左右次間,但主體部分仍為大正年間紅磚造之構造,樓板部份仍

使用工字鋼樑,當時屬於進步的構造。




慈雲寺配合騎樓寬度在寺前設置磚栱廊,有如拜亭。

磚栱施工精美,構造合理,二樓則為露台之設計。










二樓全為傳統的木結構,除了明間的神龕以外,左右還留設一些房間供居住之用,

可說是將寺廟與住宅巧妙地結合起來。可惜無法上樓參觀…..

慈雲寺的建築空間設計頗具特色,裝飾樸素,在台灣的寺廟中實屬罕見。

寺額以石頭刻就,書體飛逸, 頗有日治時期日人書法之態勢




其右側街屋,三層樓的立面及山牆,泥塑精美…..

是一棟頗有可看性的街屋建築






電影主題公園現在所在的位置在日據時代為日本人經營的台灣瓦斯株式會社,

附近荒草叢生種有竹林,因此日本人稱為『濱町』而當地人稱呼『竹尾巷』;

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後將其改為台北煤氣公司,是台北最早生產煤氣的現代化工廠,





早年煉製煤球提供家戶炊事使用,直到民國56年因天然氣日漸普及而停工生產,

閒置30多年後變更為公園用地,目前是西門町最大的戶外用地,

其中規劃有餐飲區、紀念品販售區、戶外影音廣場等,


 

以公共藝術品表現電影的主題精神,

 

提供一處影音娛樂活動的場地,舉辦政府公益活動、歌手演唱與簽唱活動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