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海港大樓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 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的鈴置良一所設計,興建目的是要將當時 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運作。 於1947年改稱「海港大樓」, 目前仍有許多基隆港相關港務機構在此辦公。 基隆港合同廳舍動工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1930)10月11日, 於昭和九年(1934)7月15日完工,所在地當時是明治町1丁目9、10番地, 其工程經費則 […]
基隆海港大樓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 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的鈴置良一所設計,興建目的是要將當時 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運作。 於1947年改稱「海港大樓」, 目前仍有許多基隆港相關港務機構在此辦公。 基隆港合同廳舍動工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1930)10月11日, 於昭和九年(1934)7月15日完工,所在地當時是明治町1丁目9、10番地, 其工程經費則 […]
基隆火車站是台灣縱貫鐵路的起點, 明治41年(1908) 第三代基隆火車站啟用, 也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站體。 英國式的站體附有時鐘的鐘塔與急斜的馬薩式(Mansard Style)屋頂, 磚造建築,與同時期興建的新竹站(德國式)附有時鐘的鐘塔、臺中站 (英國式)沒有時鐘的鐘塔同為文藝復興式建築。 因日本人在基隆進行市區改正計劃, 將基隆火車站遷至之前的現址。 1967年1月23日第四代基隆車站完成 […]
林開郡洋樓是一棟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的宅邸建築, 是基隆市至今保存之日治時期民間建築中規模最龐大者, 惟目前仍未具有文化資產身分。 林開郡洋樓興建於昭和6年(1931),位於原福德町旭川河畔處, 由在三峽圳子頭(今金圳里)從事採煤生意,三峽炭礦株式會社的 經營者,同時也是三峽莊協議會員的林開郡所興建, 洋樓完工後,林開郡並未久住。 約於昭和11年(1936)時租給倪蔣懷,使其居住並作畫約三年。 直至倪 […]
日治時期,七堵瑪陵是基隆礦業最發達的區域, 現今保留一座瑪西焦炭窯,見證當年礦業發達時的繁榮。 事實上,基隆市七堵區早年因盛產煤礦吸引人口大量 移入,有日德、福海、福基等煤礦,日德煤礦還有輕便道 可到達七堵火車站,每天前往礦場的工人數以百計, 但隨著礦業蕭條跟著湮沒荒廢。 說這裡是煤礦產業見證地點, 也真讓人有種緬懷過去台灣走過時光感慨。 焦炭窯是將媒礦高溫燒煉為媒碳的窯場, 也可以算是一處媒炭產 […]
在金瓜石群峰之間最容易被點名的非無耳茶壺山莫屬。 這座造型奇特的山頭,貌如其名,長得就像一支沒有手把 的茶壺,有時簡稱「茶壺山」,不過換個方位看,卻又像頭 猛獅,所以也被稱作「獅子岩山」或「石獅山」。 雖然高度不高,山頂腹地也不大, 但是登上茶壺山後,四周的陰陽海、基隆山、水湳洞 和金瓜石通通一覽無遺, 如果想仔細看東北角海岸, 這裡是絕佳的地點。 無耳茶壺山的每一步都有令人讚嘆的風景, 沿途也設 […]
道光初年(1820年代)金瓜石地區由廣東客家人開闢, 原先從事農耕,直到光緒十九年(1893)發現金礦,此地因而 吸引大量人口前往開採,促成聚落興起。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軍佔領基隆地區金礦及砂金產地, 為了杜絕濫採,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下令禁止民間採金, 而後金瓜石地區由日本企業田中組取得礦山礦權。 昭和八年(1933)日礦接收經營金瓜石礦山後, 於水湳洞地區興建製鍊場,並在昭和十年 […]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少數合法的「下七股溫泉」已漸廣為人知, 乳白色中帶有點蒂芬尼藍的硫磺溫泉,色澤相當夢幻,一旁還有 冰涼溪水,冷熱交替的三溫暖適合忽冷忽熱的天氣, 一邊泡湯,一邊聆聽大自然蟲鳴鳥叫, 給人無比舒心的放鬆感。 「下七股溫泉」交通便利,附近有免費的「上磺溪停車場」 可停車,步行約5分鐘,馬路旁的一個下坡就是入口處, 往下走會遇上兩個叉路,均是往右轉,沿途山路狹小且陡峭、泥濘, 靠著前人留 […]
「金包里大路」,又稱「魚路古道」, 為陽明山國家公園最熱門的明星古道, 山友多已熟知。 所謂「全程」的魚路古道,從金山磺港漁村至台北士林,約三十公里。百年以前,金包里(金山舊地名)漁民利用這條古道,擔著魚貨翻山越嶺,至士林販售,然後再越嶺返回金包里。 狹義的「全程」魚路古道,則是指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北起金山八煙的「綠峰山莊」,南迄陽明山山仔后菁山路101巷的「菁山小鎮」。 若以擎天崗的金包里城 […]
「金包里大路」,又稱「魚路古道」, 為陽明山國家公園 最熱門的明星古道, 山友多已熟知。 所謂「全程」的魚路古道,從金山磺港漁村至台北士林,約三十公里。 百年以前,金包里(金山舊地名)漁民利用這條古道,擔著魚貨翻山越嶺, 至士林販售,然後再越嶺返回金包里。 狹義的「全程」魚路古道,則是指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 北起金山八煙的「綠峰山莊」,南迄陽明山山仔后菁山路 101巷的「菁山小鎮」。 若以擎天崗 […]
八斗子位於基隆市東北方,1937 年之前也算是基隆八個離島之一。 平埔族時代凱達格蘭族所稱的八斗子僅指「八斗子島」島嶼, 清雍正年間杜氏五兄弟由福建來到台灣落腳於此地, 漸漸的八斗子就變成了主要漁村聚落的地名, 1937 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 而將分隔台灣島與八斗子島的海溝–長潭溝及廣大沙灘–砂仔園 填成陸地,形成今日所見的陸連島景象, 慢慢的八斗子此一地名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