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38年(1905)4月,金瓜石礦山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發現硫砷銅礦, 8月開鑿平巷發現大量含金硫砷銅礦,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 命名為長仁礦床。 之後拓展為第二長仁、第三長仁、松、竹、梅等礦床, 同年水湳洞建立乾式製鍊廠,專為處理含金硫砷銅礦。 至明治40年(1907),金瓜石礦山首次產出銅礦47公噸, 漸漸成為世界知名銅山。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 明治39年(1906) […]
明治38年(1905)4月,金瓜石礦山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發現硫砷銅礦, 8月開鑿平巷發現大量含金硫砷銅礦,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 命名為長仁礦床。 之後拓展為第二長仁、第三長仁、松、竹、梅等礦床, 同年水湳洞建立乾式製鍊廠,專為處理含金硫砷銅礦。 至明治40年(1907),金瓜石礦山首次產出銅礦47公噸, 漸漸成為世界知名銅山。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 明治39年(1906) […]
黃金瀑布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水湳洞金水公路旁, 從洞頂路進入金水公路,沿途溪畔皆可以見到染得金黃的岩石, 慢慢走到黃金瀑布,映入眼簾的是湍波流水經金黃岩石向下 流竄的景象。 黃金瀑布的跟陰陽海一樣,都是大自然細膩的傑作。 九份地區因多雨,讓這些堆積礦石所含的「硫化鐵礦物」 曝露或是隨著雨水融入了地層中,時而隨著充沛的水源匯集流出, 在流經的地方氧化,蓋上一層厚厚的鐵鏽沉澱, 成為金瓜石地區的著 […]
牛伏礦體(黃金洞),位在半平山西北坡與茶壺山之間, 從半平山上俯瞰,礦體露頭狀似牛隻趴伏姿態,故而得名, 牛伏礦體是由矽化的南港層砂、頁岩組成的角礫岩礦筒 從燧石化 之頁岩角礫推測牛伏礦體角礫岩形成分為三個時期, 最早為黑色角礫岩,接續為黃色角礫岩,最晚形成則是白色角礫岩, 地質學者將其劃分在長仁系礦群,牛伏礦體所含礦物以石英、黃鐵礦為主, 並有少量的重晶石與硫砷銅礦, 1979年,臺灣金屬礦業股 […]
許梓桑古厝位基隆市仁愛區,正式名稱為「慶餘堂」, 是日治時期曾擔任基隆街長與臺北州協議會員等職的許梓桑之故居。 2004年3月1日以「許梓桑古厝」之名公告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目前因年久失修與風化侵蝕等因素,僅餘牆面。 梓桑是日治時期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 除擔任公職參與地方事務外,也在基隆詩壇占有一席之地。 他與顏雲年往來甚密,亦曾參加顏雲年在大正三年(1914)於「環鏡樓」 召開的第一次全臺 […]
基隆街地區位在基隆堡,基隆廳在1903年11月1日實施街庄整併, 將基隆港周邊的街庄合併為「基隆街」,其下設有的17個土名: 罾仔藔、新店、後井仔、媽祖宮口、和興頭、崁仔頂、暗街仔、福德、 玉田、新興、草店尾、石牌、義重橋、哨船頭、鼻仔頭街、二沙灣、 三沙灣; 此時的基隆街範圍僅現在的仁愛區、中正區。 1920年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改為州廳制, 基隆街改隸臺北州基隆郡,將原本的基隆街改為 […]
清治末期,仙洞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仙洞庄」,隸屬於基隆堡。 該庄北、東、南三面臨海及基隆港區,西邊為牛稠港庄、外木山庄。 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該庄隸屬於基隆廳,編入第一區。 明治三十八年(1905)7月,第一區、第二區合併為「基隆區」。 大正九年(1920),該庄改制為「仙洞」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基隆街。 1924年10月,基隆街升格為州轄基隆市。 1931年基隆市實施 […]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 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 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 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 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 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 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 […]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 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 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 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 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 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 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