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貌— 香山火車站
香山火車站建於日治時期的昭和三年(1928),屬於西部縱貫鐵路的小站之一。 樸實的外表,構造簡單的長型站房,整體設計去除一般常用的對稱形式,將車站入口置於端部, 另外特別於入口處加上入口玄關,玄關木柱上以雕花牛腿支撐,玄關上方屋面以「破風」處理的三角形屋頂, 是典型「入母屋造」形式的日式建築,建築材料是遠從阿里山運下來的檜木, 目前為全台灣唯一僅存的檜木建材, 也是全國少數保存下來的木造火車站房, […]
香山火車站建於日治時期的昭和三年(1928),屬於西部縱貫鐵路的小站之一。 樸實的外表,構造簡單的長型站房,整體設計去除一般常用的對稱形式,將車站入口置於端部, 另外特別於入口處加上入口玄關,玄關木柱上以雕花牛腿支撐,玄關上方屋面以「破風」處理的三角形屋頂, 是典型「入母屋造」形式的日式建築,建築材料是遠從阿里山運下來的檜木, 目前為全台灣唯一僅存的檜木建材, 也是全國少數保存下來的木造火車站房, […]
2011年11月11日六家線通車營運,以及內灣線新竹至竹東段復駛後,增加了千甲、新莊、六家三站, 管理站增加至十一站,範圍幾乎涵蓋全竹東鎮和橫山鄉境內。 之前因為竹東腹地一帶的農林礦產資源豐富,陸續有大規模工廠(水泥、玻璃等)先後設立, 且為配合開發山區農林礦資源以發展工業,興建竹東內灣支線鐵路。 新竹內灣支線是日本人走後,完全由國人所完成的第一條火車鐵路,新竹到竹東段於民國36年(194 […]
內灣站是西部幹線鐵路新竹支線內灣線的終點站, 原本支線並未通車至內灣,但隨著時代變遷及內灣 的產業蓬勃發展,於民國40年左右為了配合林木及煤炭的運送才興建設置。 現今車站仍保有50~60年代的獨特建築風格和許多獨一無二的特殊建築物,並保留有一「通車紀念碑」 足供後人憑思其鐵道開拓的艱辛歷程,讓許多來到內灣車站的民眾感受迷人的懷舊氣息。 目前車站每天仍與新竹對開11對班車,並以自強號列車的服務品質而 […]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合興車站,屬於內灣支線沿途的車站,合興最早稱為「十分寮」,由於早期內灣附近是 以樟腦提煉為主要經濟命脈,因此十分寮的地名就是以製樟腦寮命名的。 一進入車站古樸的日式木造建築映入眼簾,走入站內還有售票窗口的擺設, 不過早在89年10月後這裡被裁為招呼站就不再賣票了。 合興車站還有一項非常特殊的設計,若仔細觀察車站月台的設計,會發現這裡有兩處「分離」的月台, 相較於阿里山森林鐵路,對 […]
配合台灣高鐵的高架路軌配置,新竹車站也是採用高架車站設計,站內設有側式月台兩座,站 區的總樓地板面積20,360平方公尺。車站建築是由台灣建築師姚仁喜設計,曾在2002年時獲選代表台灣館參加第八屆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參賽名單中少見的公共建築案件。 但高鐵新竹車站在該屆雙年展中未獲獎,而是由荷蘭榮獲最佳國家館獎項。 車站設計以客家建築中圍籠屋的圓弧形造與晶圓半導體為設計概念; 大片曲面屋頂漂浮在車 […]
高鐵桃園站,設計取材自燈籠的意象,運用大片玻璃帷幕還有高8公尺的細長鋼柱,四周寬度為72公尺, 由於桃園國際機場飛航安全考量,桃園車站為高鐵公司全線唯一地下化車站,外觀相當特殊。 桃園站成為當地明顯地標,車站距中壢市區6公里、桃園市10公里、桃園國際機場7公里, 通車營運後,成為桃園機場的南北轉運樞紐。 高鐵桃園站為地下1層、地下2層建築,分為旅客大廳、候車室以及月台, 車站 […]
日治時期興建的宜蘭線鐵路,以八堵為起點,到達宜蘭的蘇澳。 大正六年(1917)12月,由宜蘭、 八堵南北兩端展開施工。 這項鐵道工程,原本預計五年內完工,卻由於工程艱難,再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原物料上漲,經費不足, 造成工程的延宕,直到大正13(1924)11月底才全線通車。 宜蘭線鐵路通過台灣東北角的山區,鐵道工程以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最為艱鉅。 而瑞芳至雙溪的路段,就有九座隧道,是 […]
樹林的山佳小鎮舊名「山仔腳 」,背倚群山 ,面朝溪流,對於時常搭乘火車或居住於樹林 、 鶯歌一帶的人都不陌生,但卻鮮少人知道這涵洞後的小社區 ,過去曾是 知名 的礦產小鎮。 民國四十八年封坑的蓋淡坑,與樹林 、 土城一代的大量煤礦 ,同屬於海山煤 礦的一脈。 早年礦產十分豐富,全盛時期曾經高達千名礦工在 山佳小村工作。 其中 ,山佳地區蓋淡坑的礦產 ,更是早在清朝就備受重視,日治時期更是受到日人喜 […]
崎頂車站自民國82年改成招呼站後站房建築早已拆除,只保留崎頂車站的牌子, 因為是無人看守車站,所以可以隨意進出,而候車亭簡易樸實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古意 , 月台間的連絡天橋,可以看見鐵道風車與大海一覽無遺。 一望無際的觀景台 火車站旁有著一處觀景台,可以一望無際的看著台灣海峽,吸著海風吹來 的淡淡海水味,夕陽西下也可欣賞美麗的日落景緻,就像一幅幅的畫出現在眼前。 沿著鐵路走小一段路,就能看到兩座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