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 舊隧道群之 三也磅空
日治時期興建的宜蘭線鐵路,以八堵為起點,到達宜蘭的蘇澳。 大正六年(1917)12月,由宜蘭、 八堵南北兩端展開施工。 這項鐵道工程,原本預計五年內完工,卻由於工程艱難,再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原物料上漲,經費不足, 造成工程的延宕,直到大正13(1924)11月底才全線通車。 宜蘭線鐵路通過台灣東北角的山區,鐵道工程以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最為艱鉅。 而瑞芳至雙溪的路段,就有九座隧道,是 […]
日治時期興建的宜蘭線鐵路,以八堵為起點,到達宜蘭的蘇澳。 大正六年(1917)12月,由宜蘭、 八堵南北兩端展開施工。 這項鐵道工程,原本預計五年內完工,卻由於工程艱難,再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原物料上漲,經費不足, 造成工程的延宕,直到大正13(1924)11月底才全線通車。 宜蘭線鐵路通過台灣東北角的山區,鐵道工程以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最為艱鉅。 而瑞芳至雙溪的路段,就有九座隧道,是 […]
樹林的山佳小鎮舊名「山仔腳 」,背倚群山 ,面朝溪流,對於時常搭乘火車或居住於樹林 、 鶯歌一帶的人都不陌生,但卻鮮少人知道這涵洞後的小社區 ,過去曾是 知名 的礦產小鎮。 民國四十八年封坑的蓋淡坑,與樹林 、 土城一代的大量煤礦 ,同屬於海山煤 礦的一脈。 早年礦產十分豐富,全盛時期曾經高達千名礦工在 山佳小村工作。 其中 ,山佳地區蓋淡坑的礦產 ,更是早在清朝就備受重視,日治時期更是受到日人喜 […]
崎頂車站自民國82年改成招呼站後站房建築早已拆除,只保留崎頂車站的牌子, 因為是無人看守車站,所以可以隨意進出,而候車亭簡易樸實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古意 , 月台間的連絡天橋,可以看見鐵道風車與大海一覽無遺。 一望無際的觀景台 火車站旁有著一處觀景台,可以一望無際的看著台灣海峽,吸著海風吹來 的淡淡海水味,夕陽西下也可欣賞美麗的日落景緻,就像一幅幅的畫出現在眼前。 沿著鐵路走小一段路,就能看到兩座相 […]
台灣鐵路的發展始自於光緒十三年(1887),竹南到彰化段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完工通車, 其中位於苗栗市的功維敘隧道完工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 ; 舊山線為單線軌道設計,因無法負荷日益增大的運輸量, 台鐵在民國八十三年另建雙線軌道取代,並將舊山線鐵軌拆走,陡留一座空寂的隧道, 隧道長達四百六十餘公尺,一直以來荒棄,十分可惜。 由於功維敘隧道保存相當完整,為全台唯一城牆式隧道,過去是貓貍山附 […]
銅鑼位於 西湖溪中游,因該地區之地形狀似 銅鑼而得名,近年以 杭菊而成熱門景點。 銅鑼車站 日治初期建設縱貫鐵路時,擬訂站名為「福星街」,明治三十五年(1902)施工時改名為 銅鑼灣,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10月營業;大正九年(1920年) 配合改名銅鑼驛, 光復後短暫沿用,之後才更名 銅鑼車站。 銅鑼車站舊站房於昭和十年(1935) 台中州大地震受損重建,1936年4月24 日完竣, 車站建 […]
後壁地區的開墾雖可追溯到明鄭時期,但真正具規模的開發應該是在隸清之後。 根據輿地纂要的記載,此處漢人的拓墾大抵是自倒風內海溯八掌溪或急水溪而上開拓,由於 溪流可直接上溯至下茄苳,因此下茄苳自然成為早期後壁地區最重要的發展據點之一。 根據台灣府志記載: 下茄苳在清領初期即已成庄。 此外,下茄苳並設有下茄苳汛,置把總一員, 步戰守兵八十五名,管轄包含至茅港尾(下營鄉)的三汛、四溏。 設汛因由主要是地點 […]
旗山地區原為西拉雅族支族馬卡道族「大傑巔社」(Taburian)的所在地, 相傳於清康熙末年時住鳳山的漳州墾民從福建汀州招募佃人到此向大傑巔社人租耕土地,由於他們 在此搭建竹寮並種植番薯,這裡便有了「蕃薯寮」之稱。之後在漢人居民日增情況下,在乾隆十七年 (1752)左右發展成庄,嘉慶十二年(1807)左右就更進一步發展成「蕃薯寮街」。 旗山早期因製糖業發達而帶動市街的繁榮發展,糖廠小火車旗山車站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