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十八) 苑裡老街
苑裡的<天下路>是苑裡鎮上最足以代表歷史意義的老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因林爽文之亂,當時最繁華的<貓盂街>,遭此劫難街毀人散。至五十三年,戰亂始平,地方墾民開始移墾,開發繁榮的苑裡街。苑裡<天下路>也就成了未來苑裡的市集中心….一般稱之為<苑裡老街> 苑裡位置座落於大安溪中游北岸,原來屬於於<平埔族道卡斯人>耕墾生活 […]
苑裡的<天下路>是苑裡鎮上最足以代表歷史意義的老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因林爽文之亂,當時最繁華的<貓盂街>,遭此劫難街毀人散。至五十三年,戰亂始平,地方墾民開始移墾,開發繁榮的苑裡街。苑裡<天下路>也就成了未來苑裡的市集中心….一般稱之為<苑裡老街> 苑裡位置座落於大安溪中游北岸,原來屬於於<平埔族道卡斯人>耕墾生活 […]
<大溪> 靠著大漢溪舟楫之利,商業繁榮,<和平老街>店商雲集,發展已達飽和,只有另謀老街南方之地,漸進地建築了貨棧以及營業場所,這條街道就叫做 <新南街>也稱為<中山路老街>….街屋建築之美不亞於和平老街,甚至有超越之實力 由於老街的活動主要集中於和平老街內, 假日總是人聲雜遝相對於和平老街的熱鬧,新南街沉靜了許多, 濃濃的老街風情散步 […]
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於大溪設立<全台撫墾總局>,大溪於是成為樟腦、茶業、木材、煤礦等貨物之集散地,此地因佔有舟楫優勢,遂吸引了洋商仕紳等在此設立商行,而<和平老街>因緊臨大嵙崁的河運碼頭,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洋行、茶館,各式商店沿街林立….. 大溪的<和平老街>即是清代時所稱的<下街>板橋林本源家族,開台祖<林應寅> […]
<五溝社區> 是目前屏東縣境內少數完整的客家聚落之一。到<五溝水> 為拜訪<劉氏宗祠>而來、殊不知徒步進入五溝村西盛巷內之後,才知道這裡有個客家聚落街弄, 散步在靜謐蜿蜒的巷弄之間, 瀏覽著歲月留在古厝上的斑斑痕跡, 巡訪著歷史人文的輝煌印記。是一種優雅的閒情…. 此社區是目前仍保存完善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村莊,有多戶具百年以上歷史的民宅<夥房& […]
<內埔>原係為最初廣東移民來此開拓之地,後向外開拓,遂揩先闢之地為<內埔>。 清代時隸鳳山縣管轄,設管事辦理地方行政。至日治時期,初設警察官吏派出所。後改置辦務署。旋廢縣設廳,置街庄,將原有內埔、新東勢、新北勢等區,合併內埔庄役場。台灣光復始改稱為鄉.. <內埔老街>就是現今的內埔<陽濟院老街>,結合著新與舊的歷史,由<陽濟路>及< […]
深坑鄉舊名為之<深坑莊>。相傳清高宗廿年(1755),閩南大旱,泉州人<許宗琴>舉族渡海來此地墾拓,初名<簪纓>, 接著產生番亂。獨簪纓以地形易守而倖免,所以改名<深坑>,本地四面環山,形似坑底,故名。日據時期稱<深坑廳> 下轄<景尾><坪林尾> 兩支廳。後改隸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 光復後改為< […]
臺南縣 <後壁鄉> 在明鄭時期為承天府天興縣,康熙二十三年(1684) 設臺灣府, 下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雍正年間,改屬鹽水港廳,後屬嘉義廳, 合稱為<後壁庄>, 北以八掌溪與嘉義為界, 南以急水溪與新營相望,位於鹽水港通往諸羅的要道, <菁寮庄>的<西勢街>便逐漸形成聚落, 當地文史工作者稱之為<西勢老街> 當地於清時屬下茄東北堡, […]
根據< 淡水廳志> 記載:< 大崎山(寶山),距城南十里….大崎南行約二十里約斗煥坪山,西折六七里曰礱鉤崎.礱鉤(即尖筆山) 南三四里曰後莊埔,山下至平洋,達中港街,其北十里曰老衢崎(崎頂),去治十五里…>, 又載<中港城,在中港北,僅設四門,餘石牆未築> 原來, 位於竹南的中港, 昔日不僅為重要的港口, 還曾有過城門呢 中港原為平埔族& […]
光緒廿一年(1895)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治以後,設<瑞芳庄>隸屬<基隆郡>管轄。 <瑞芳庄>之興起 與金、煤礦之開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相關就業人口幾佔全庄一半 . 臺灣光復,政府指派<李建興>為代理街長,後改<臺北縣瑞芳鎮>,復因礦業沒落,人口外流,己不復當年榮景。 根據臺灣兵備道<姚瑩>所撰之<臺北道里記&g […]
偶然間路過小鎮, 小鎮的風情獨特….若非不經意,恐怕永遠不認識這個小鎮<溪湖鎮>位於彰化縣的中心地帶,四周分別為埔鹽,埔心,永靖,田尾,埤頭及二林等鄉鎮環抱之前祇知當地產葡萄,其實從中山高下員林交流道,幾公里便進入市區…現在才知道.原來這也有條老街 根據溪湖鎮公所之<溪湖沿革誌>內容如下:< 本鎮西南沿本省最長之濁水溪,東方荷婆崙曾為清廷中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