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二八) 斗六(太平)老街
自清代以來太平路就被稱為<大街>,因為市街上南北百貨、附近鄉村山產都會聚集在此交易 .商業機能就都分佈在太平老街上,所以自古流傳著諺語:《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街中央是土地公間》 而現今所看到的<斗六老街>,其實是經過<老街再造計畫>而加以整修完成的全新風貌。 依據<雲林縣采訪冊> 記載:<雲林舊無縣治, 設斗六縣丞, 分隸嘉彰兩縣̷ […]
自清代以來太平路就被稱為<大街>,因為市街上南北百貨、附近鄉村山產都會聚集在此交易 .商業機能就都分佈在太平老街上,所以自古流傳著諺語:《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街中央是土地公間》 而現今所看到的<斗六老街>,其實是經過<老街再造計畫>而加以整修完成的全新風貌。 依據<雲林縣采訪冊> 記載:<雲林舊無縣治, 設斗六縣丞, 分隸嘉彰兩縣̷ […]
桃園龍潭<三坑子>,位於大漢溪的河階地,憑恃著大漢溪的舟楫之利,成為大溪與內陸的聚落(如龍潭、關西等)之間的水陸轉運站,昔日市況繁榮,<三坑老街>因此有<龍潭第一街>的美譽。日治時期,由於大漢溪逐漸淤淺,陸路運輸興起,公路、鐵路漸漸取代水運,三坑子亦漸趨於落沒。 從龍潭往石門水庫的台三乙公路(中正路三坑段)約5.5公里附近,左轉永福路,可通往三坑老街。左轉後的路 […]
鹿港中山路昔日舊名為<五福大街>,清代以來節次麟比的街屋,是鹿仔港最繁華的路段,由於鹿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風沙強烈,因此市街的商家就在街道上方加蓋屋頂形成<不見天街>,地面舖上壓艙石,使推車好運作,方便往來商旅買賣交易,也使顧客及居民免於風吹雨淋 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之要求,遂將連綿之屋頂予以拆除 從彰化方向進入鹿港,首站是土城口 (即今文武廟、臺糖停營的小火車站至 禮拜堂 […]
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遠自清朝乾隆年間,鹿港最為繁華時期,碼頭區商行最熱鬧的主要街區,當年大量的大陸先民移居台灣,中部地區便選擇在鹿港登陸生活,為了與大陸往來貿易,便沿著臨河港岸邊一帶紛紛設立商行。 長久以來,這條熱鬧的「舊街」一直進行著大宗貨品買賣、交易的地方,大家慣稱「船頭行」。 當時可看見傳船頭行的店家忙著貨品的交易及船期的安排,而協助搬貨的苦力群們,在工頭 […]
九份位於台灣東北部,臨山靠海,與基隆山遙遙相望;整個小鎮座落於山坡地上,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屬於山城的懷舊老街吸引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地觀光客,老街的精華地段主要聚集在基山街、豎崎路以及輕便路等街道….是個以昇平戲院為中心的山城街道。 先於觀海樓欣賞九份的山海美景後,穿入基山路…. 基山街內商家聚集,有很多販賣紀念品以及當地小吃的商家,遊客穿梭在窄小的街弄中 […]
麻豆 早期是西拉雅平埔族番社<蔴豆社>居住之地。 <麻豆>地名由來,舊稱<蔴荳>, 是由平埔語語音譯而來,意即是眼睛或樞紐的意思。 正因所處於交通樞紐之重要位置,自古即為要衝之地…..大正九年(1920) 市區改正後 正名為<麻豆>。 日治時期,曾在此設立「曾文郡役所」,將其劃為下營、六甲、蔴荳、官田、大內等地區的行政治理中心。在乾隆末年 […]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改革地方制度,廢廳改設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莊街。乃併臺北、宜蘭二廳及桃園廳海山堡四十莊為臺北州。當時臺北州共轄一市、九郡、六街、三十四莊。雙溪地區,分轄於六郡,廿七街莊及部份<番地>。在當時屬於<基隆郡雙溪莊> <雙溪>,顧名思議,便是因為有兩條河川在此匯集, 包括<雙溪>及<牡丹坑溪> <雙溪> […]
<梧棲鎮>是台中縣的一個鎮,位於台中縣西側,為中部沿海四大鎮之一,也是台中港的所在地。 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風強、雨量少,沿港鎮交界有大面積防風林。<梧棲>古稱<竹筏穴>,又名 <五叉港>道光年間稱<鰲西>,光緒年間改稱<梧棲港>,取<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的寓意。 日人治台後,大正九年(1920),行 […]
乾隆、嘉慶年間 (十八世紀末), 大湖口 (即今天的老湖口) 於此時開庄,經過了半世紀的拓墾之後,已成為四方輻輳的通衢大路。光緒十~十三年間 (1884-1887) 台灣建省,新築的鐵路行經<大湖口庄>,並且設置車站,大湖口的商業因此而更加昌盛,成為竹塹地區竹塹城之外,人口最密集的庄頭。 湖口老街舊稱<大窩口>,窩即山窩,亦即兩山中間三面封閉,一面開口,有河水流出的地形。原 […]
<房裡>原本是道卡斯族<蓬山八社> <房裡社>之所在地,咸豐三年,泉州人在房裡庄之北建立街衢,全盛時期,鹽館年產二千石,染布業也非常發達,房裡居民為方便進行商業活動,在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房屋前遍搭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熱鬧非凡。 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倡首捐款築城。<房裡城>周圍約三里,城牆為土石結構,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