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嘉義神社 史蹟資料館
嘉義神社位於臺灣嘉義市今嘉義公園中,社格屬國幣小社,神社本殿於光復後改為忠烈祠, 1994年4月24日受祝融之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 其附屬館所在1998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 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 其中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經整修後於2001年1月5日開館啟用, 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嘉義神社創建於大 […]
嘉義神社位於臺灣嘉義市今嘉義公園中,社格屬國幣小社,神社本殿於光復後改為忠烈祠, 1994年4月24日受祝融之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 其附屬館所在1998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 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 其中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經整修後於2001年1月5日開館啟用, 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嘉義神社創建於大 […]
一座日治時期的神社遺址,寧謐地被藥檢分所妥善維護著,神社建築雖已拆除,但社廓猶在, 老樹依然扶疏,復有一座石燈見證著過往歲月。 由農業傳習所辦公室西側登上長約一百五十公尺的台階即可抵達,雖然目前木造神殿已被拆除, 僅存高1.2米、長寬約1.9米的水泥製台,與兩側一對石燈籠。 該神社建於農業傳習所時,因可迎接朝日,故而得名—「日出神社」。 神社目前所在位置,在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 […]
尖筆山座落竹南北方之大埔里,營頭屯又名營頭頂山,位於苗栗市文山里西緣,均為甲午戰爭後 日人接收臺灣之時,先民抗日的古戰場。 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戰爭,清廷兵敗議和,將台灣、澎湖割讓日本,從而揭開台胞 守土抗日之民族保衛戰。 尖筆山之役發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8月8、9兩日。 當時義軍為守土抗日,匯聚自北部輾轉南下之淮軍、新楚軍、廣勇及中南部崛起支援的義軍, 共計三千餘名,集 […]
苗栗原是平埔道卡斯族貓裏社之所在地,原本之社名「貓裏」,其意義乃為「平原之鄉」。 乾隆十二年(1747)客家移民開拓此地,稱之為「貓里庄」,取名乃是譯自貓裏社「麻里」社名。 根據《台灣府志》記載,起初分別將平埔族社名寫作「貓裏」,移民庄名則寫作「貓里」, 後來兩者逐漸混淆交互併用。清乾隆末年已逐漸形成街肆,稱之為「貓里街」。 清同治、光緒年間,此地方之山地地區製腦業漸漸興盛,而以貓里街做為中心集散 […]
奉安殿所在的三義建中國小之前身是明治三十七年(1904)創立的銅鑼灣公學校三叉分校, 後於大正九年(1920)獨立為三叉公學校,二次大戰後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改為建中國民學校, 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改為建中國民小學。 至於奉安殿建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大概是在日本明治天皇於明治二十三年(1890)頒布教育敕語 與臺灣總督府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將教育敕語謄本與「天皇御真影」頒發到各學校 […]
金瓜石位於本島東北部的一個聚落,行政區劃隸屬新北市瑞芳區,地處雪山山脈北側 支稜與東北角海岸間。金瓜石與九份因地緣相近,在早期也同為重要礦區,故一般合稱「金九地區」。 金瓜石曾因開採金礦而與九份繁華一時,亦隨著礦產枯竭而迅速沒落,目前僅剩新山里、瓜山里、 銅山里及石山里等四里及少數年長居民長住。 自相鄰的九份因電影《悲情城市》一炮而紅,成功轉型為觀光勝地後,金瓜石也朝向觀光休閒 方向重新發展。電影 […]
屏東中山公園位於屏東市中華路與公園路交接口處,建於大正四年(1915),總面積約為23715坪, 日治 時期名為『屏東公園』,園內森木蓊鬱、溪流潺潺、假山岩石交疊並列,亭台橋樑典雅別緻, 景色宜人,另外還有兒童遊樂區、田徑場和體育館,是屏東市區相當完 善的遊憩場所。 中山公園在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改名為現今的名稱,公園內擁有許多紀念碑,例如台灣光復 紀念碑、二二八事件紀念碑等、省運紀念碑和區運 […]
<span style=”>石硬港原是指河川名,該河川發源於紅淡山的西南麓,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因夾峙河川兩岸的岩石很堅硬,故名石硬港。其沿河流域地區稱之為石硬港庄。外石硬港因為接近港口,開發較早,清代以來漸和「大基隆」連成街肆的一部分。 中石硬港的喧鬧,則由日治時代「三坑煤礦」帶來的。進出三坑礦區和港區的輕便車、卡車,使得這一帶,晴天時煤灰滿天飛,雨天時煤泥滿地舖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位於基隆中正區,中正與中船路交叉口附近,用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記錄著日治時期台灣飽受侵略的歷史痕跡;台灣於甲午戰爭敗北後割讓給日本,『北白川宮能久』即為當時接收台灣時,所派任的攻台將領中層級最高者。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為日本皇室,生於京都,是伏見宮邦家第九子,仁孝天皇猶子。 明治維新時,被幕府奧羽越列藩同盟推為東武天皇,戊辰戰爭遭薩摩藩長州藩聯軍擊敗, […]
日治期間,因應築港的需求,日人在仙洞町修建「築港出張所官舍」,以提供職員寄宿。昭和六年(1930),官舍分佈於仙洞町、昭和町(今高遠新村)兩處。昭和十年(1935),昭和町宿舍變更為「潮見丘工事部官舍」。 二戰後此地房舍撥為基隆港務局員工宿舍,並更名為高遠新村。整體建築外觀保存良好,但為了因應生活需求而有多處增建。 劉銘傳主政時期,在光緒十四年(1889) 曾委託全台首富林維源辦理基隆築港工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