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 北埔 秀巒公園日治遺跡
秀巒山位於北埔老街的東側, 站在老街上,面對老街上的「慈天宮」,即可望見廟後不遠處的這座小山丘。 從廟前街的「金廣福公館」旁,穿繞公館與「天水堂」之間的古街巷弄,約幾分鐘,就可抵達秀巒公園入口。 北埔地區的開發約始於道光十四年(1834),由當時的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立隘樓, 並僱用隘丁來加強沿山一帶防務,次年更下令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組織金廣福墾號, 負責開 […]
秀巒山位於北埔老街的東側, 站在老街上,面對老街上的「慈天宮」,即可望見廟後不遠處的這座小山丘。 從廟前街的「金廣福公館」旁,穿繞公館與「天水堂」之間的古街巷弄,約幾分鐘,就可抵達秀巒公園入口。 北埔地區的開發約始於道光十四年(1834),由當時的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立隘樓, 並僱用隘丁來加強沿山一帶防務,次年更下令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組織金廣福墾號, 負責開 […]
陳純精(1878-1944) 宜蘭北門口人,日治時期羅東鎮第一任街長(相當於今日鎮長)。 促使羅東成為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集散地,奠定往後羅東鎮商業發展的基礎。 陳純精,別名舜,號學山。原名游慶順,出生後過繼給陳姓人家,遂改姓陳,他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光緒12年(1886) 進入宜蘭的私墊「省心齋」研讀傳統漢學。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 明治29年(18 […]
往宜蘭走濱海公路,大溪漁港即在濱海公路旁。若您想嚐鮮,不妨到大溪漁港見識一下台灣海域各類豐富海產。 每逢下午2-3點,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入港,漁夫將辛苦一整晚的魚貨搬上岸, 即使是平常日,仍可見到大溪漁港人潮絡繹不絕,漁販吆喝聲不斷! 大溪漁港,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面臨龜山島,分舊、新港兩區, 各稱分別為大溪第一漁港、大溪第二漁港。 舊港自1970年4月開工至1971年9月闢建完成 […]
位於台北縣瑞芳鎮與雙溪鄉的北37縣道,由於連接侯硐與牡丹兩地,因此又被稱為侯牡公路, 主要經過舊時以礦業為主的侯硐、九份、牡丹等地,為早期該區域在鐵路之外的主要道路之一。 由於目前侯牡公路的運輸功能為其它主要道路所取代, 稀少的車流量加上沿途的古道與山谷景色,適合來此尋幽訪古。 侯硐神社,應稱作為「猴硐社」,無社格,隱匿於侯杜公路旁的雜草叢中, 若不仔細尋找,是不容易找到那座被樹叢所遮掩的石造鳥居 […]
中正公園忠烈祠一帶的山頭,清代、日治初期時,稱小基隆山。明治44年(1911) ,日本政府在此建神社, 奉祀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二神,初名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 , 大正三年(1914) 後,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改稱基隆神社,一般人乃稱此山頭為神社頂。 戰後,市政府將此神社改為忠烈祠,供奉先賢先烈。 基隆港南岸舊稱大基隆,為清代以來臺人主要居住的舊市街;日治時期日人移入基隆則多 […]
員山公園就在中和元氣大鎮社區後方,主要入口為中和員山路 455 巷進入,路底為 停車場及民安社區活動中心,車道旁步階可見寫有「員山公園」的大石地標。 此地舊名員山子,板橋文人黃智武曾在此築室,稱為小琬山莊;登山南望圓通寺,北遠眺 淡水河及觀音山,為「中和八景」之一「員山遠眺」,但今已被大廈阻隔視線。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動「神社中心」政策, 看中了海拔 16.84 公尺的員山子高地,作為板橋街及中和 […]
台灣的第一座神社並不是台灣神社,而是台南的開山神社,開山神社原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 因鄭成功有日本血統,所以總督府沒有拆除延平郡王祠,甚至在領台之初(1896) 把延平郡王祠 改為開山神社,成為台灣第一座神社…… 後來台北取代台南成為全台的統治中心後,才會在台北建造全台灣最大的台灣神社。 現今圓山大飯店座落的山頭叫作劍潭山,圓山則是現在台北美術館一帶的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