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 禮拜堂 滬尾偕醫館
馬偕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牛津郡(Oxford)人,出生於1844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 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自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畢業後不久,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同治十年(1871)奉派來臺。 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次年3月9日乘輪船北上抵達淡水,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 […]
馬偕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牛津郡(Oxford)人,出生於1844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 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自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畢業後不久,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同治十年(1871)奉派來臺。 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次年3月9日乘輪船北上抵達淡水,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 […]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又稱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于1882年在台灣北部淡水地區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目前作為馬偕紀念資料館、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真理大學校史館使用…. 咸豐年間因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臺灣通商口岸,淡水亦為其中之一,西方宗教因而傳入,同治十年(1871) […]
大安港舊稱「海翁窟港」(海翁即鯨魚,令海墘村一帶),明朝末年似乎與大陸已有通商關係。康熙四十年(1701)前後.部分漢人由鹿港北進並自大安港登陸,進而闢地拓墾,其間有閩籍張、林兩姓及粵籍邱姓族人率先開墾大安、鐵砧山腳、日南及九張犁等荒埔。 根據道光二十年(1840)台灣道<姚瑩> 所奏請之<台灣十七口設防狀> 中提及:「大安港,舊有砲台1座,台左側矮牆十餘丈,乃北路協石 […]
十七世紀初期,進入台灣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 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又在該城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因為這些外國人髮色偏紅,平埔族人大多稱之為紅毛番,其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稱之為<紅毛城> 早期原住民多分不清西班牙人或荷蘭人, 多統稱之為<紅毛仔>今日台灣各地存在有許 […]
前夜裡下了一場雨,清晨出門時,街道上仍然積浸著水,看來這雨剛停天空灰濛一片,但為了這日的行程,還是依計劃出發,祇求別下大雨,,,,看錶,6點10分在濕涼的晨曦氛圍中,飛馳在往西嶼的空蕩大街上…….到達中正橋時,陽光已閃耀在海面上 因為時程提早,遂順便騎入聚落中,期待會有些驚奇的發現 <中屯>(古稱中墩)聚落內,老咕石建的傳統民屋巷道中逡巡,大清早感覺真好廟埕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