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 下茄荖 洪氏祠堂 (崇星堂)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按育德率仔登榜、必祥來臺, 開基 於當時的萬寶新庄,登榜、必祥兄弟並曾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但其三十世後裔洪璠、洪、洪益 則在戴潮春之亂時 […]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按育德率仔登榜、必祥來臺, 開基 於當時的萬寶新庄,登榜、必祥兄弟並曾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但其三十世後裔洪璠、洪、洪益 則在戴潮春之亂時 […]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按育德率仔登榜、 必祥來臺,開基 於當時的萬寶新庄,登榜、必祥兄弟並曾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但其三十世後裔 洪璠、洪、洪益則在戴潮春之亂時 […]
明永曆三十六年鄭克塽為了防禦清軍攻台,曾派兵遣將鞏固台灣北部防務。 為修築淡水、雞籠炮壘,曾徵召北番運糧,但是遭到反抗,鄭將陳絳征討之。 結果竹塹社番一部分,潛逃香山的牛埔山。 康熙末年閩人許、曾、葉三姓墾戶十餘人,曾企圖入墾,但是遭到竹塹社番殺害而中輟。 至乾隆年間,再有同安縣人吳祖,晉江人周某入墾,然而皆遭挫折。 後來有閩人潘、王二姓以「潘王春」為墾號,才成功的開墾此處。 嘉 […]
鄭氏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位於北門外的鄭家,屬竹塹浯江鄭氏一系,於1720年至1760年間,由金門 遷徙台灣, 道光年間鄭家為飲水思源先在金門興建家廟,1853年鄭用錫與堂弟鄭用鑑商議,由八大房 共同出資,在北門街創建鄭氏家廟, 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個舉行祭祀一次。 乾隆三十九年(1 7 74) ,鄭氏第三代及第四代先後遷居臺灣苗栗後瓏溪洲,渡臺者有鄭國唐三子鄭崇吉、四子鄭崇和兄弟, 鄭國 […]
北埔地區的開發約始於道光十四年(1834), 由當時的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立隘樓,並僱用隘丁來加強沿山一帶防務, 次年更下令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組織金廣福墾號,負責開墾的任務。 姜周二人分工合作進行墾拓事業,使得墾拓事業漸有進展,為大隘地區的開發奠下基礎。 金廣福墾號就是一個由閩粵兩籍業戶與舖戶合股組成,兼具防番與土地拓墾功能的組織。 由於隘墾困難重重,需費資金龐 […]
清乾隆末年漢人初至芎林鄉開墾,建立公館作為拓展墾務之基地,並將所形成之聚落稱為公館。 後因見周遭九芎樹蒼蔚成林,故更名為九芎林。日治初期,聚落所在之行政區劃編為九芎林庄,地方人士認為 九芎與久窮諧音,遂去九字而改名為芎林大字。 芎林因地形特殊,形成許多大小聚落,而這些聚落會依當地的地形、動植物或當地的產業、組織及家族姓氏等命名。 其中以地形命名的「坑」、「窩」為最多見。「坑」是指短溝山谷而言,也就 […]
湖口的宗族多擁有公號。最常見的宗族之公號宗族之姓、數字、及「和」或「合」等三個字所組成。 「和」意謂和諧,「合」意謂結合;數字則為兄弟或堂兄弟之個數。 例如:周三合、戴拾和。周宜尊有三個兒子,故其子孫以周三合為公號;戴南珠有十個兒子,故派下子孫以戴拾和自稱。 宗族公號象徵兄弟之間,雖然已經分灶、分產,但是公廳上的阿公婆大牌永不分割,兄弟間仍能和諧共處。 這些公號顯示了宗族的分支、和諧、溯源、合流等 […]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 舊稱「吧哩嘓」。 清乾隆年間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因地理位置優良,逐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張氏家廟位於新埔街之南面,原本前有良田阡陌,環境極佳,惟市街發展快速,僅存小巷通路連通和平街。 近年祠前良田以都市更新 , 筆直的馬路橫亙而過 , 目前看來前庭更加開闊….. 只是鐵架屋頂已保護 , 至於 […]
陳氏家祠,簡稱陳家祠,位居新埔中正街。 五分埔貢生陳朝綱建於同治七年,同治十年竣工,費資六千餘元。 坪數約一百九十五坪,所屬田產地產無數。 按五分埔陳家自陳朝綱之父始來台,其後陳朝綱為大墾戶,兼朝議大夫,四品貢生, 甚多平埔族及單身羅漢,因避清吏苛捐雜役,寄田陳朝綱名下,死後無嗣無後,其產遂為陳朝綱所有, 陳朝綱乃建祠已安其靈,故新埔陳家祠,又名「百姓陳家祠」, 其用意亦在保佑非陳姓者,其 […]
清時,范姓族人來到新埔一帶發展的族人駱驛不絕,各派都有,漸漸有了成就,累積一些家產。 可是因為離開故鄉多年,無法返鄉祭祖掛掃,疏導崇拜祖先、追思祖德的思念,心情苦悶無處排解。 另一方面也苦惱祖宗牌位沒有一個隆重而妥善的奉祀地方。 范特旺派下第六代裔孫雲開,帶領侄子日旺、月福等人四下邀請法澄公傳下族人募資,自由量力捐獻, 建立范氏家廟,供奉「法澄公」傳下捐款子孫的各派先人及以後往生的祿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