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 陳氏宗祠 (下)
陳氏宗祠主體建築為坐北朝南偏西的格局, 平面呈現一座二堂二橫帶枕頭槓規模的祠廟建築, 面寬五開間屋脊燕尾翹,從祠埕、前堂、正堂、左右橫屋與 枕頭槓屋組構而成類似三堂二橫的格局。 整體空間配置為第一進前堂是分劃宗祠裡外的主要空間, 也是進出的門戶,中間的天井是各空間聚焦的室外空間, 也是縱深建築通風採光與洩水的孔道; 第二進由步口廊及正堂組成,為供奉歷代祖先牌位的神龕, 正堂前設有捲棚拜殿步口廊,正 […]
陳氏宗祠主體建築為坐北朝南偏西的格局, 平面呈現一座二堂二橫帶枕頭槓規模的祠廟建築, 面寬五開間屋脊燕尾翹,從祠埕、前堂、正堂、左右橫屋與 枕頭槓屋組構而成類似三堂二橫的格局。 整體空間配置為第一進前堂是分劃宗祠裡外的主要空間, 也是進出的門戶,中間的天井是各空間聚焦的室外空間, 也是縱深建築通風採光與洩水的孔道; 第二進由步口廊及正堂組成,為供奉歷代祖先牌位的神龕, 正堂前設有捲棚拜殿步口廊,正 […]
新埔陳氏宗祠為新埔地區最具代表性之祠堂建築, 其規模為二堂二橫帶枕頭槓,面寬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間為步口廊, 中央天井兩側為三開間之橫屋,正堂後方為一枕頭槓屋, 形成類似三堂二橫之格局, 枕頭槓部分呈ㄇ字形單邊敞開式的通廊,為少見的格局。 陳氏宗祠建築極具特色,前天井為石板鋪地,庭內樹木與宗祠建築相得益彰, 前堂中央三開間為步口廊,左右兩間牆面為精緻的錢形磚組砌,水車堵上有作工 細膩的泥塑裝飾,在歲 […]
羅姓鼻祖祝融乃顓碩氏之子,亦即黃帝曾孫,祝融公德澤流芳,迭傳數十百世, 至一百七十三世孫羅德達,世居廣東省嘉應川平遠縣(在今蕉嶺縣西北)鐵坑。 再傳十一世羅開運,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偕其子羅維齊買棹東渡台灣, 為羅氏來台的開基始祖。 羅氏父子初則僑寓淡水阿里磅,拓土墾,未幾羅開運獨自返回原籍, 羅維齊仍留在台灣,並且結婚生子,然後輾轉搬到竹塹社咸彩鳳庄落戶。 關西原稱「鹹菜甕」, […]
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佐久間鞍部,從最上游霧社溪流的縱谷迤邐而下, 到廬山附近與塔羅灣溪匯流,至萬大與萬大溪合流後,再納卡社溪、丹大溪、卓棍溪、陳有蘭溪、 水里溪等支流,經集集盆地後,納清水溝溪、東埔蚋溪,於二水會清水溪後,流入彰雲平原, 最後在雲林縣麥寮鄉的許厝寮出海。 全長186.4公里,流域面積3155.21平方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流。 清朝初期,漢人拓荒的腳步深入水沙連社及阿里 […]
萬華黃氏大宗祠原為艋舺富商黃祿的私宅,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在清咸豐年間,洋人要在該住宅附近興建茶館洋行,引起群眾公憤,經官方交涉和解了事, 而當時艋舺郊商黃龍安,也出面排解這項糾紛,一場官司於是解決。 黃祿為了感念這場風波,黃祿遂無條件將家宅中央前後進房屋及土地獻出, 永久充作江夏種德堂黃姓大宗祠之用。 「江夏」代表「郡望」,也稱大堂號,代表郡中望族; 「種德」這兩字則是自立的堂號,意為對後世子孫 […]
佳冬、新埤兩鄉的祖先由濫濫庄,沿河到現在的左堆開庄,據說是先到現在南州附近的南埔, 和閩南人一同居住,居住幾年間,客家人增至幾十戶後,感覺文化語言差異諸多不便, 於是沿著當時的「北岸河」到了現在的新埤鄉南豐村 (舊為南岸村) 落地生根。 由南岸庄才開始拓展到打鐵庄 ( 因有打鐵寮 ) 、建功庄 ( 朱建功開庄 )、昌隆庄 ( 戴昌隆所有地附近 )、 茄苳腳庄 ( 佳冬) 乃至新埤庄等各村庄 […]
古佳冬因獨有的海港條件,經濟與人口蓬勃一時,蕭、賴、鍾、朱、林、黃、張、羅等客家 開墾先民因經商,出現不少盛名世家,在地方興建大宅聚落和富麗堂皇的祠堂,使得佳冬鄉的大宅院比 其他客家鄉鎮要多。 佳冬鄉位於屏東縣的中西部,東鄰枋寮鄉,西接林邊鄉,北連新埤和南州鄉。 這裡原是馬卡道平埔族的居住地,在清朝時屬鳳山縣管轄,日治時期灣時屬阿猴廳茄苳腳, 大正九年(1920) 改為高雄州佳冬莊十三保,民國三十 […]
在明鄭時代,苗栗一帶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居住地之一,總共分為九社, 其中「貓裡社」位於今苗栗市中苗、南苗地區,「嘉志閣社」則位於北苗地區。 清康熙年間,漢人開始入墾,以來自廣東、福建地區的客家人居多。 乾隆年間,貓裡、嘉志閣兩社合併為「貓閣社」。 清光緒中葉,貓閣社移居「城南六里」(今新英里新英國小一帶),舊地名即為「蕃社」。 清光緒15年(1889),自臺北府新竹縣分拆出苗栗縣,為 […]
北埔姜氏家廟竣工落成於1924年,作為北埔最大家族的姜家, 聘請了在當時台灣數一數二的名匠來興建祠堂。 姜氏家廟由大木名匠葉金萬的高徒徐清規劃,彩繪部分是由廣東大埔名匠邱玉坡及邱鎮邦父子主筆; 木雕部分由徐清及徐春泉所主持,兩人雕工各具特色,人物生動活潑,令人嘆為觀止; 石雕部分則為辛阿救的作品,祠內的建築工藝表現不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可謂新竹縣的建築瑰寶,亦是客籍匠師的代表作。 北埔地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