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 洪氏家廟 燉倫堂 燉煌堂
草屯<燉倫堂> 位於芬草路三三五號,創建於道光四年(1824)為閩南傳統式四合院建築。洪姓在草屯是首屈一指的大族,建立很多家廟祠堂,現存的祠堂有燉煌堂、洪氏祠堂、燉倫堂﹑燉成堂。這一些祠堂建築在草屯地區開拓及歷史發展中, 扮演重要的見證與資產,訴說早期移民社會之文化意涵。 其中位於草屯頂茄荖地區、最早興建的<燉倫堂>,為閩南傳統式四合院建築,1993年經內政部評定 […]
草屯<燉倫堂> 位於芬草路三三五號,創建於道光四年(1824)為閩南傳統式四合院建築。洪姓在草屯是首屈一指的大族,建立很多家廟祠堂,現存的祠堂有燉煌堂、洪氏祠堂、燉倫堂﹑燉成堂。這一些祠堂建築在草屯地區開拓及歷史發展中, 扮演重要的見證與資產,訴說早期移民社會之文化意涵。 其中位於草屯頂茄荖地區、最早興建的<燉倫堂>,為閩南傳統式四合院建築,1993年經內政部評定 […]
張廖宗祠 堂號曰「崇遠堂」,位於西螺鎮福興里福興路222號。(位於西螺與二崙之交接處) 台灣張廖氏族的主要發源與繁衍據點,多以西螺、二崙境內與崙背、土庫之部份地區集中,張廖(或稱雙廖)一嗣雙祧的宗族體系為本省少見之族裔。 據說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時,開封府有位張姓的祖先「張再輝」(張元子),可能因避戰亂,流落到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當地有廖姓富家收容他,見他一表人才,後招贅為廖家女婿,張姓祖先為報答廖 […]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起源於墾成地之面積,以每五甲為一張犛計,意即有三十甲的耕地之處,故名為<六張犁>,於大正九年( 1920 )時市區改正改稱為<六家>。目前位於六家涵蓋了林家祠、問禮堂、新瓦屋及大夫第等歷史建築群的範圍, 已經核准規畫為<六家民俗公園> <六家民俗公園>內有幾棟古蹟、歷史建築構成一個完整客家聚 […]
<李氏宗廟> 位於淡水水源地,北投里北投子98號。原係燕樓開台第二世<臣春公>故居,乾隆57年始建時為草廬,清朝中葉歷經三次分類械鬥,被焚三次。光緒元年(1875),監生<山石公>改建祖厝為燕尾脊宗廟, 並由四房武秀才<火炎公>住守。昭和12年(1937),管理人將宗廟改建成琉璃瓦,三川脊之廟貌,保存至今…. 是淡水最大宗族<燕樓李 […]
台中<張家祖廟>位於舊名下七張犁(今西屯協和里一帶),原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石村的馬堂張氏後裔所建的祠堂。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1904)興建,光復以後,歷經幾次大修,現存的張家祖廟坐西朝東,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 位於台中港路交流道附近的安和路道旁…. 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圍牆外有一小型車停車場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建築本體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