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秀才窩 傅氏宗祠 (四章堂)
清初有客家墾拓先民一支,沿社子溪而上,至三溪(老坑、楊梅、頭重三溪)交會處河谷之地,所見盡是結實累累之楊梅樹,乃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 諸協和墾團將當時已開墾完成三個村落,由下而上分別命名為水尾、楊梅壢、老坑三庄,此楊梅壢名之肇始。 其中楊梅壢日後發展成主要之市集區。 道光十一年(1831)設有公廨,次年(1832)楊梅壢之開莊大廟錫福宮建廟於伯公山。 隨年代逐步開發拓展,至光緒十一年(188 […]
清初有客家墾拓先民一支,沿社子溪而上,至三溪(老坑、楊梅、頭重三溪)交會處河谷之地,所見盡是結實累累之楊梅樹,乃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 諸協和墾團將當時已開墾完成三個村落,由下而上分別命名為水尾、楊梅壢、老坑三庄,此楊梅壢名之肇始。 其中楊梅壢日後發展成主要之市集區。 道光十一年(1831)設有公廨,次年(1832)楊梅壢之開莊大廟錫福宮建廟於伯公山。 隨年代逐步開發拓展,至光緒十一年(188 […]
新市區早年係平埔族西拉雅族(Siraya)四大社規模最大之新港社所在地,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據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荷蘭人曾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了重要的新港文書。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往來台南府城的必經之地,因商旅行腳歇息之所需,逐漸形成新興市集,故有「新市仔」之稱。 清領時期在此設置「新港庄」;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5月15日設「新市街驛 […]
廣孝堂創建於日治大正十年至十四年間(1921-1925),由鄭氏人士集資興建,作為宗祠,原址於宜蘭市聖後街。如今作為傳藝中心園區內傳統家廟建築的展示空間,室內依傳統格局擺設佈置家具器物,以推廣傳統祭祖儀式活動且兼具街區導覽中心之功能。 「廣孝堂」原為鄭氏家廟,於籌組創建時之原稱為「廣孝會」,殆建築完成後始改稱為「廣孝堂」。 「廣孝堂」自大正十三年(1924)創建落成以來,至今已歷經七十九個寒署, […]
<p class=”>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臺灣府城油行尾街,為清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祠,其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日治時期曾改名為開山神社。現貌實為民國五十二年(1963)動工改建的結果,民國九十九年(2010)將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臺南市歷史建築。 明永曆十六年(1662)時,當地百姓們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清治時期因有政治上的顧慮 […]
鎮北坊為清治時期所劃定的府城四大街坊之一,在清時期的地圖上,赤崁樓屬於鎮北坊的西南邊緣,因為赤崁樓的名氣太大了,台南市政府現在所標定的「鎮北坊園區」並不包含赤崁樓,而是指大北門和小北門之間的街塊,清治時期駐兵於此,設有總鎮署。 鎮北坊文化園區最大的特色在於許多散落在老街小巷內的古厝,像古名「大銃街」的自強街就保存相當多的古貌….. 它的遊覽方式乃是穿過平常庶民生活區,藉由漫步去尋訪老祖 […]
吳姓大宗祠建造於清時,當時為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和知府吳本杰連同吳姓族人共同建造的,祭祀秦伯公為共同的祖先,為全台性的宗祠,也是吳姓家廟之祖。宗祠被定為三級古蹟,民國56年有整修過,但是拱門、庭院、還有古味的建築風格都完好的保存著。 全台吳氏大宗祠創建於同治七年(1868),供奉吳姓祖先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暨列祖列宗。祠內同時供奉吳姓人士之神位極多,其中包括保生大帝吳本及吳鳳等。 吳姓大宗祠為五架的 […]
陳德聚堂,又名陳氏大宗祠,建於明永曆年間,現為三級古蹟,位於臺南市永福路二段152巷。陳德聚堂建立迄今約有300多年歷史。德聚堂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鄭成功部屬統領右先鋒陳澤府邸,另一說為東寧總制使陳永華府邸,其中以前者證實性較強。 明永曆二十八年(1674),鄭經命永華為東寧總制使,並建總制使府在府治的西定坊統領街。 但據考證此處應是鄭成功部屬統領右先鋒<陳澤> 府邸… […]
鄭氏家廟,國家三級古蹟,原稱延平王廟。是明永曆十七年(1663)鄭經所建; 用以奉祀其父鄭成功之專祠,也是全台灣最早奉祀鄭成功的廟宇。入清以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定名為昭格堂,為鄭氏開臺第一座家廟。 廟體為三進單間傳統建築,首進門屋有「昭格堂」匾額,石鼓、臺階、礎石、木作皆為古物。 一、二進間為一天井,圍以高牆,所用磚頭都是日據時期所有。正殿供祀鄭氏始祖和鄭成功塑像,正殿之後是後殿,但無門相通,已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