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 加老 洪家古厝 (聯勝堂)
草屯鎮往昔為洪雅平埔族(Hoamya)、阿里坤支族(Arikun)、 北投社(Tausabata)之領域。 漢人在鎮域具有規模之拓‘墾,肇始於入清之後。 以洪、李、林、簡四大姓族人為主流。 其開墾之方向,大約自西向東,概溯溪谷而上。 日治初期分草鞋墩區、新庄區、土城區,1938年升格為草屯街,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為草屯鎮。 清代屬南北投堡之北投堡, 日治以後的政治、交通、經濟中心轉 […]
草屯鎮往昔為洪雅平埔族(Hoamya)、阿里坤支族(Arikun)、 北投社(Tausabata)之領域。 漢人在鎮域具有規模之拓‘墾,肇始於入清之後。 以洪、李、林、簡四大姓族人為主流。 其開墾之方向,大約自西向東,概溯溪谷而上。 日治初期分草鞋墩區、新庄區、土城區,1938年升格為草屯街,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為草屯鎮。 清代屬南北投堡之北投堡, 日治以後的政治、交通、經濟中心轉 […]
「敷榮堂」源自於草屯洪姓望族「望遠樓」洪聯魁(32世)之後裔, 洪得中(1878-1948)肇建,1925年(大正14年)奠基,1928年(昭和3年)竣工, 歷時三年,基地面積約1500坪,建築宅體約為800坪。 由於洪得中先生喜植花木,亦期待洪家後世家榮業茂,乃援引王羲之: 「脩植桑果,今盛敷榮」; 許敬宗:「百卉敷榮」辭藻佳句,以「敷榮堂」宅號自許。 期許家業榮茂之故也。 敷榮堂雖經193 […]
「敷榮堂」源自於草屯洪姓望族「望遠樓」洪秉正裔孫洪聯魁(32世)之後, 由洪得中(1878-1948)肇建,於1925年(大正14年)奠基,1928年(昭和3年)竣工, 歷時三年,基地面積約1500坪,建築宅體約為800坪。 由於洪得中先生喜植花木,亦期待洪家後世家榮業茂, 乃援引王羲之:「脩植桑果,今盛敷榮」; 許敬宗:「百卉敷榮」辭藻佳句,以「敷榮堂」宅號自許。 「敷榮堂」雖經1935 […]
湖水坑,是員林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市東部偏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湖水里北大半部、 出水里不含東南部凸出部分的南半部。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湖水坑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湖水坑庄」,隸屬於武東堡。 該庄北與三塊厝庄為鄰,東與施厝坪庄為鄰, 南邊為柴頭井庄,西邊為番仔崙庄。 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為「湖水坑」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 […]
烏日區名沿革傳說頗多,有謂地形似湖日照甚美, 早期說「湖日」船隻可達,有謂地形如烏鴉仰頭照日, 有反哺報恩之意,而謂烏日等等, 亦有考證是出於平埔族番語之譯音漢字, 應以後者為較正確。 清康熙末年,時有褔建省漳州府南靖縣人入墾之, 後有平和縣人楊舜之續墾, 至雍正中葉,已形成莊,而大規模之開墾當於乾隆年間。 今境內居民以楊姓為第一大姓, 祖藉係屬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 大正9年(1920),實施新街 […]
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 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 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 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許家兄弟共開墾500多甲漸漸富有起來, 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日治時期,因為將今后里統稱為「內埔」 […]
梧棲區古稱「五汊港」,係因梧棲區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而得名, 而由於乾隆35年(1770)與泉州府惠安縣獺窟島有進行帆船貿易,港內擠滿 接貨物的竹筏,因此又名「竹筏穴」, 清領時期之間也有「梧汊港」、「鰲西港」之稱呼, 直至光緒17年(1891), 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非靈泉不飲, 非竹實不食」之雅意,將「五汊」雅化為「梧棲」。 明永曆24年(1670)沙轆社民反亂,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 […]
龍井區早期為平埔族帕瀑拉水裡社社址,取其譯因稱為茄投; 另有一說指此地早期舊稱「龍目井」,因在龍泉里附近一帶,村中有一古井, 狀似龍目吐珠,常年湧泉,味甘可口,為一勝景, 大正九年(1920)據此名勝而改稱為「龍井」沿用至今。 清朝雍正年間,初有林、戴、石三姓墾戶,向平埔族地拓墾於笳投一帶, 當時尚屬未闢荒埔,直到漢人大量移民至此,耕地漸開而形成海埔厝、 山仔腳及龍目井等聚落。 康熙末年,漢人 […]
龍井地區原為平埔族群拍瀑拉族水裡社的社域。 荷蘭人領臺時,本地區由半獨立狀態之大肚王國統轄。 清朝領臺後,本地區隸屬諸羅縣。康熙末年, 漢人移民陸續在大肚溪沿岸墾拓荒地。 水裡社社址原在大肚溪出海口附近,康熙末年已遷至大肚台地的山麓地帶。 到了道光年間,本地區已有三塊厝、田中央、海墘厝、山仔腳、茄投莊、 龍目井、海埔厝、竹坑莊、水裡港、福頭崙、福州厝、新莊仔、 塗葛堀等漢人聚落,分屬於大肚中堡及大 […]
1732年清雍正年間,潮州府客家人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岸裡社 平埔族土官潘墩仔獲得允許開墾此地,其後自中國大陸引進男丁, 闢建貓霧捒圳(後稱葫蘆墩圳),灌溉範圍廣大。 1736年(乾隆初年),閩人廖舟率眾入墾, 隨後改稱為「葫蘆墩」,屬貓霧梀之梀東上堡。 1824年(道光四年),闢建八寶圳,使得豐原與鄰近地區 (今神岡區、大雅區、潭子區)等地阡陌縱橫,良田處處, 讓市街日益繁榮,甚至逐漸超過平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