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 瑞井地區傳統民居
瑞井舊稱井仔頭,根據記載由於清道光年間,因村西南 山谷有三口井,聚落在山泉湧出的上頭處而名,也是早年前往 大肚山丘陵南端開墾的先民築屋居住之地, 著名景點包含瑞井古井、百年緬梔老樹、彈孔紀念區等, 而當地的動植物生態以及多座紅磚砌牆的土角厝, 也經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相當具有保存價值與發展價值, 是民眾溯古尋幽的戶外生態教室, 除了是不少電視劇拍攝取景處外, 也是紫斑蝶往北遷徙時之行經路線。 大肚 […]
瑞井舊稱井仔頭,根據記載由於清道光年間,因村西南 山谷有三口井,聚落在山泉湧出的上頭處而名,也是早年前往 大肚山丘陵南端開墾的先民築屋居住之地, 著名景點包含瑞井古井、百年緬梔老樹、彈孔紀念區等, 而當地的動植物生態以及多座紅磚砌牆的土角厝, 也經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相當具有保存價值與發展價值, 是民眾溯古尋幽的戶外生態教室, 除了是不少電視劇拍攝取景處外, 也是紫斑蝶往北遷徙時之行經路線。 大肚 […]
下營的社會結構是以當地六姓為基礎而發展,先民多來自 漳州的龍溪、詔安、漳浦、平和、南靖、海澄、長泰,以及 泉州的同安、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縣, 大致有沈姓、陳姓、洪姓、曾姓、姜姓與其他姓氏合稱 的什姓等「六大姓氏」,在下營庄各佔一角繁衍後代, 並各自建有宗祠, 分別為沈姓「武德宮」、陳姓「福昇堂」、 洪姓「義興堂」、曾姓「三省堂」、姜林姓的「龍泰堂」, 以及其他姓氏的各角頭廟。 如公園角的朱姓 […]
在荷蘭統治時期,此地瀕臨倒風內海,是平埔族西拉雅族 四大社之一蕭壟社的遷居之地,為今茅港尾社內。 明鄭時期,「鄭氏台灣軍備圖」記為「梅港尾」, 後來改稱「茅港尾」,也是倒風內海海汊,為一港口, 逐漸熱絡。 另有「右武衛」、「中營」、「營仔庄(溝)」、「海墘營」等地名, 皆是軍民沿著倒風內海沿岸及茅港尾四週開始紮營落腳與此。 下營俗稱「海墘營」,為靠海的軍營,故得名。 康熙33年(1694)設立「茅 […]
七股區位於台南市西南端,東接佳里區、西港區、西臨台灣海峽、 南隔曾文溪與安南區對峙,北與將軍區毗鄰,南北有十二公里、 東西有十一公里,地形北狹南稍闊成一梯形平野鄉。 七股區之命名,據傳三百六十年前由中國福建省來台之居民七人 共同墾殖一漁塭,名為七股塭,後隨沿稱為七股, 日治時期為七股庄,二戰後改稱為七股鄉,原轄域擴及曾文溪南岸 的安南區土城仔和青草崙兩地, 民國三十五年安南區始歸台南市, 民國99 […]
1624年荷蘭入台,在今台南市之安平,謂大員市, 為了貿易等利益,派傳教士赴大員市附近之平埔族番社教化, 斯時希拉雅族人聚集最多為里﹞,麻蕭隴社﹝佳豆社降﹝新﹝麻豆﹞, 目加留灣社﹝善化、安定﹞,新港社﹝新市﹞,等社,大目化﹞ 有一些福建省來台之漳泉州人與移民來往其間, 這五社為荷人治台之濫觴。 大目降社,為平埔族語﹝TAVOCAN﹞意為山林之地。 在荷治時新化洋仔港即有漢人在此建大道公廟 […]
新化舊名大目降,早年原為平埔族群西拉雅族聚落, 「大目降」為西拉雅語Tavocan音譯,意為「山林之地」。 清代康熙年間在《臺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 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 此間各種碑記,亦有刻「大穆降」者。 「新化」名稱則係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臺南州新化郡成立時,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 故用「新化」為名。 戰後改設臺南縣新化鎮;早期新化區為周邊鄉鎮的農產品 集 […]
關於本區地名之緣起,至少有數種說法: 一是說此地古昔原為西拉雅平埔原住民族馬卡道支族的 嘉定社(傑顛社)居住地之一,「茄萣」地名係由平埔族語: 「Cattia」或「Cattea」音譯而來,這個字在平埔族語中是「十」字 與「魚」字的結合,意謂「多魚之地」; 後來漢人以此發音與沙洲上茂生的茄萣樹相類似, 因此譯為「茄萣社」或「茄藤社」。 另一說是由植物「茄萣」而取名: 根據《台灣通史》虞衡志:「茄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