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 下枋寮 余宅 (下邳堂)
新埔余宅<下邳堂> 位於新埔往枋寮義民廟途中; 因背對著馬路, 且隔著竹叢 ,若非瞥見竹林間的燕尾, 一般都會呼馳而過, 而錯過這樣一棟可與天祿堂劉宅媲美之傳統民居…. 停車轉入巷內探訪, 儘管左落鵝間屋脊已頹廢, 步口廊仍保持著極佳之情狀, 廳內保有擂金採繪名家<邱鎮邦>的作品, 值得造訪….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 <由余之後,世居歙州, […]
新埔余宅<下邳堂> 位於新埔往枋寮義民廟途中; 因背對著馬路, 且隔著竹叢 ,若非瞥見竹林間的燕尾, 一般都會呼馳而過, 而錯過這樣一棟可與天祿堂劉宅媲美之傳統民居…. 停車轉入巷內探訪, 儘管左落鵝間屋脊已頹廢, 步口廊仍保持著極佳之情狀, 廳內保有擂金採繪名家<邱鎮邦>的作品, 值得造訪….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 <由余之後,世居歙州, […]
光緒十三年(1888) 台灣建省,巡撫<劉銘傳> 奏准將全省劃分為台北、台灣、台南三府,以台灣府為首府,於東大墩、橋仔頭、新莊仔間,建築城垣、衙署、廟宇,以為省會及府、縣城。光緒十五年八月,台灣知縣<黃承乙>奉命設計監造,以紳士<吳鸞旂>為總理,先建八門四樓。 至光緒十七年卲友濂任巡撫時,已完成北門、小北門至西門一帶之工程,後因經費難籌,築城工事遂告中止。 (望 […]
協和里位於西屯區西南方,其北為福安里,東以筏子溪中線與龍潭里相鄰,南為南屯區,西屬臺中縣之龍井鄉,距西屯街區約二‧二公里處,昔稱<七張犁>,日治時期改稱為<下七張犁>,因與東北方北屯區的<上七張犁>對稱之,名因墾成地積三十五甲故而得名。 今里內大部土地已闢為臺中工業區,儘剩高速公路西南方小部分地區尚從事農耕,啟聰學校即位於此部分之最南端與南屯區交界處,里內居民大 […]
台中市舊名稱「大墩街」。在清雍正年間,己有許多漢族移民遷入,並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形成犁頭店街、七張犛、三十張犁、四張犁、大墩街等聚落。昔稱<大墩街> 的所在地,便為今台中市中心區,位於柳川和綠川之間,因偏東之處有一小孤丘,所以亦稱為「東大墩」…. 清康熙六十年(1721)清廷提督藍廷珍在今中山公園內小山,築了兩座砲墩,以應付朱一貴之亂,大墩的地名,便由此得由此得來 […]
清乾隆二十年(1755),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攜<延轉>、<延臼>、<延楹>等三子,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台臺,暫居於竹塹鹽水港一帶。長子<劉延轉> (字學悟) 於枋寮墾拓開基立業,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泥磚築牆、茅草舖頂。 同治元年(1862年)毀於地方變亂事件,次年重修時改為瓦 […]
新埔上枋寮劉宅,俗稱<雙堂屋>,劉姓先祖<劉延轉>,創建於乾隆年間,當時僅具土牆茅頂規模。嗣後,子孫繁衍,族人乃於大正七年(1918)集資修建,次年動工,增其舊制,擴張為雙堂六橫屋之大宅大院,將客家三合院與四合院巧妙的結合,歷十年而成。 某日由竹北往新埔,於新埔大橋上望見左岸有類似祠堂建築,遂轉入三角埔一帶巷內探訪… 這是一處門額為<京兆堂>之新竹市 […]
道光六年(1826)淡水同知李慎彝為了防番保民,於竹塹城南邊的石碎崙(新竹市柴橋)設立官隘,又將荳仔埔隘(芎林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東三重里),以便與竹塹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防隘互相呼應,然而官隘防衛力量仍很單薄,只有消極堵禦作用。 道光十四年(1834),同知李嗣鄴基於塹城安全與防「番」的需要,給銀一千圓,命令<姜秀鑾> 在塹南地區建隘寮十五座,僱募隘丁,分駐巡防。 道光十五年(1835 […]
根據姜氏族譜: 十世祖姜仕俊,生朝欽、朝爵、朝碧、朝鳳、朝坤、朝玉、朝瑞等七子,其中入台拓墾的有四子<朝鳳>及五子<朝坤>兩房。姜朝鳳落戶紅毛港(今鳳坑村朴樹林),其子<姜勝智> 率先開墾九芎林,而其後子孫姜秀鑾、姜殿魁等更積極入墾北埔地區, 成為北埔最大的宗族…. 道光十四年,姜秀鑾僱隘丁160人,負責沿山一帶防務,次年,西門總理林德修與姜秀巒同立 […]
北埔的地名,其因位於「北方之盆地」而得來;相對於其南側尚有南埔之地名。這個地方,是道光年間由淡水廳下令開闢的,當時的開拓先民,有閩南的,也有客家的,目前仍聳立於中正路的一座四合院古厝「金廣福義聯扮社」,便是當年閩粵移民合力開拓此地的證據。 北埔街區因是基於拓墾目的發展起來的,所以住屋十分緊密以達到防禦效果。該街區的重心分別是金廣福公館與當地信仰中心的慈天宮,慈天宮以東的建築多為土埆厝,是早年墾民的 […]
乾隆二年(1737)福建晉江人周家初闢六家,後承「潘王春」為公號拓墾,嗣後賣給潘等建立中興庄。乾隆十四年(1749),有竹塹社平埔族人從舊社遷來,在竹北建新社稱<東興社>,散居於馬麟厝、麻園、豆仔埔(今竹仁、竹義里)、番仔陂(今泰和里)等地;乾隆末年之際,竹北全境的開發已大致完成。 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廣東饒平人<林孫彰> 率<林居震>、<林先坤&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