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善慶— 大肚 山陽 陳家古厝
大肚區原是拍宰海平埔族「北社番」聚居之地,「大肚」之名為原住民稱自居住地之土語譯音而得。另一說法為,漢人於清康熙年間遷入時,見此地丘陵遙望如人之橫臥而肚腹升起,所以漢人稱此地為「大肚」。 相傳遠至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大軍據台抗清,東南豪傑,交奔走告,開啟大陸沿海居民渡臺之風,惟因當時頂街地區尚未開發又因大肚附近及大肚溪北岸一帶均屬平埔族部落、數十社聚居於此。 迨康熙中葉、鄭氏敗亡,台灣始納歸情廷 […]
大肚區原是拍宰海平埔族「北社番」聚居之地,「大肚」之名為原住民稱自居住地之土語譯音而得。另一說法為,漢人於清康熙年間遷入時,見此地丘陵遙望如人之橫臥而肚腹升起,所以漢人稱此地為「大肚」。 相傳遠至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大軍據台抗清,東南豪傑,交奔走告,開啟大陸沿海居民渡臺之風,惟因當時頂街地區尚未開發又因大肚附近及大肚溪北岸一帶均屬平埔族部落、數十社聚居於此。 迨康熙中葉、鄭氏敗亡,台灣始納歸情廷 […]
龍井地區自清廷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水裡社,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為大肚西堡水裡社所屬荒地。該地原為拍瀑拉族水裡社社域,1730年前後,初有林、戴、石三姓墾戶,向平埔族地拓墾於茄投一帶,當時尚屬未闢荒埔,直到漢人移民至此,耕地漸開而形成海埔厝、山仔腳及龍目井等聚落。 清時隸屬於台灣縣大肚中堡、下堡。日治時期改屬台中縣。1901年,改縣設廳,隸屬台中廳塗葛堀支廳大肚中堡。 1909年,改革地方政制,將原有 […]
龍井區是台灣臺中市的市轄區之一,在日治時期之前舊稱為「茄投庄」,自清領之後後,此地隸屬諸羅縣水裡社,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甲午戰爭台灣割讓予日本後,初設塗葛堀支廳,大正九年(1920) 制度改正時取庄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設龍井庄,隸屬台中州大甲郡。 本地自清治領以來 , 隸屬諸羅縣水裡社,原屬貓霧西堡之一部分,乾隆中葉,始從貓霧、半線(彰化二堡) 分出大肚堡。 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 […]
沙鹿,原稱「沙轆」,為濱海漁村,原有拍瀑拉族百戶聚居,稱「沙轆社」,又稱「社口番地」。明鄭王朝時,沙轆社發生劉國軒屠村事件,本地的原住民平埔族遭到大力攻擊,僅剩六人。後續閩南、客家移民日眾,遂使大部份平埔族遷移他地,或隨而漢,此地因漸成漢人聚落。 漢人移墾沙轆,肇始於明末清初,但僅為零星的移墾而已;較大規模的移墾活動,始於康熙末年以後。 康熙四十九年,晉江縣的周大養入墾沙鹿。雍正年間,晉江阮情等人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巡台御史黃叔璥,吳達禮巡按北路諸番社,到沙轆而南迴,因此,沙轆社又稱「迴馬社」。當時本鎮先住民的生活以狩獵捕鹿為主,並從事簡單的耕作,種植五穀,經濟尚處於自給自足維生的階段。從各項面象推論,當時漢人僅是零星入墾本地而已。 雍正十年年(1732),沙轆社參與大甲西社番亂圍攻彰化縣城,被清廷平定,復甦的族勢再次衰微。 之後,沙轆社改稱為遷善社。此時,漢人漸入墾沙轆者眾,社民生活 […]
通霄鎮志記載:通霄,原是原住民道卡斯族「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通霄是屯消的諧音,古時寫為吞霄,原指今之通東、通西兩里,昔時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因此 又稱「吞銷」、「吞霄」。 在明鄭領臺之前 ( 1662 ),本區原是平埔族之一道卡斯族吞霄社所在地(亦稱屯消社)。鄭經時代派右武衛劉國軒經略本區,這是漢 […]
烏眉里位於通霄東面,與銅鑼鄉交界。原名『烏眉坑』,昔為平埔族道卡斯社群分布之地。烏眉是閩南語『烏牌』音譯,為土官之名。另一說法乃烏眉坑由南北並行兩谷所組成,主谷位南,俗稱『大坑』,其形狀東狹西寬,成彎曲狀如眉形,山上樹木蒼翠如眉毛而得名。 通霄為典型丘陵地形,稜脈和溪流大多東西走向,道路也多循溪谷闢建。『柑子窩古道』則是少數南北走向的道路,為昔日聯絡烏眉、楓樹、圳頭、土城等聚落的古道。古道北起苗1 […]
明永曆十七年(1663),福建南靖、平和、龍溪三縣杜閩、杜猛、杜養、張劍、莊行萬等人,渡海來此開拓墾殖,而後與番議合相處,設置社商的草寮,跟原住民從事交易買賣,「社寮」之名由此而來。 「彰化縣志」:「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編竹,敞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 清朝初期,漢人拓荒的腳步深入水沙連社及阿里山社接壤的濁水溪流域,設立許多就地合法的官莊,而在「前後埔仔四莊」及「水底寮三莊」兩個 […]
依據《雲林縣採訪冊》中記載:「社寮街,為社寮等處交易總市,又為往來南北及埔里社孔道」。鄭時,有杜、賴二姓之鄭將,曾驅逐土著平埔族人而開墾此附近一帶地區,後來又與平埔族議和,並設置社商草寮以進行交易活動,「社寮」之地名因此而起。 雍正年間,漢人移墾彰化縣東番境,掀起了一股移民浪潮,社寮地區的大規模拓墾也自此展開。 乾隆十六年(1751)地方官將水沙連各處(包括林圮埔等)己懇田園「奏報入官」。這時社寮 […]
社寮之形成緣自明鄭時期永曆十八年,林圯率部入墾水沙連,至永曆二十三年(1669),北拓至社寮,後埔仔,但只設置社商草寮以與原住民從事貿易。社寮位於濁水溪南畔,土地遼闊。 依據《彰化縣志》記載: 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邊竹,敝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以便差遣。 社寮開發甚早,住民大都由漳洲移入,引濁水溪水灌溉後埔仔,社寮等田園。後延聘內地宿儒<黃高輝> 主西席,教育地方子弟,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