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 奉政大夫 林桐直墓
宜蘭地區過去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居住地,由於有中央山脈與住在三貂角的凱達格蘭族阻隔,所以漢人 勢力直到清嘉慶元年(1796)才在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下進入此區。 而其第一個據點稱為「頭圍」,又有「頭城」、「開蘭第一城」的稱呼。 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 「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而乾隆年間出版之 […]
宜蘭地區過去為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居住地,由於有中央山脈與住在三貂角的凱達格蘭族阻隔,所以漢人 勢力直到清嘉慶元年(1796)才在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下進入此區。 而其第一個據點稱為「頭圍」,又有「頭城」、「開蘭第一城」的稱呼。 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 「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而乾隆年間出版之 […]
楊士芳中進士之後, 先重修擺厘故宅(今宜蘭市進士里), 並於光緒十一年(1885)於聖後街新築三合院 為其城內住所, 人多稱之為「進士第」, 其正廳中門上仍懸有「進士第」牌匾一座。 按: 楊士芳,又名一芳,字蘭洲,號芸堂,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 。 祖父楊雀由福建漳州府詔安縣遷居苗栗後。再遷居噶瑪蘭廳東勢清水溝柯仔林。 楊進士幼年家裡很貧窮,父兄都是以耕農為 […]
李建興 (1891-1981 )煤礦鉅子。字紹唐,台北縣平溪鄉人。光緒十七年(1891) 十一月十日生。 兄弟六人,建興居長。少入依仁軒、培德軒、保粹書院等私塾,從廖正理、倪基元、李碩卿(網珊吟社主持人之一)等受業, 經年苦讀,詩書大有進境,而其終生學歷亦僅此「十年漢學」。 十八歲時,即設「成德軒書塾」於十分寮,授生徒百餘人,教育地方子弟, 唯因束脩無多,雖兼營農業,又頻年風災、蟲害,收入難以糊口 […]
基隆地區在早期有四大港門,分別是田寮港、蚵殼港、牛稠港及石硬港。 其中石硬港起源於紅淡山西南麓,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 故名為「石硬港」河,後來則改稱南榮河。 石硬港源於魴頂(今南榮公墓),即今紅淡山西南麓及對面竹仔嶺,山陵澗水會集入峽谷。 由南向北流經南榮路、仁五路,于忠四路與蚵殼港(今西定河)交會,經孝一路由旭川河流入基隆港中。 魴頂瀑布位於台灣基隆市,昔日與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