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 參道紀行 (下)
楞嚴閣位在觀音山硬漢嶺登山口附近,沿著凌雲路再往上走一小段路, 可以看到左邊有一個開山園,而楞嚴閣就在對面。 楞嚴閣之名取自佛經中楞嚴經(金剛經)一詞,建於大正十五年(1926), 由凌雲禪寺第三代住持覺淨大師所建置。 整棟建築材料則全使用當地觀音山石打造而成。 造型中西合併,騎樓廊道呈現中國閩南風,石柱柱頭則是帶點典雅的巴洛克造型, 至於屋頂之三角頂立面則是充滿印度佛教風格,這是因為覺淨 […]
楞嚴閣位在觀音山硬漢嶺登山口附近,沿著凌雲路再往上走一小段路, 可以看到左邊有一個開山園,而楞嚴閣就在對面。 楞嚴閣之名取自佛經中楞嚴經(金剛經)一詞,建於大正十五年(1926), 由凌雲禪寺第三代住持覺淨大師所建置。 整棟建築材料則全使用當地觀音山石打造而成。 造型中西合併,騎樓廊道呈現中國閩南風,石柱柱頭則是帶點典雅的巴洛克造型, 至於屋頂之三角頂立面則是充滿印度佛教風格,這是因為覺淨 […]
觀音山主要山脈位於新北市五股區、八里區之間,乃是一座年輕的 休火山,屬於大屯火山系最西境的錐狀火山,北側的大多是火山熔岩, 南側的則以火山碎屑流為主。 其山系之天際線由十八座連峰形成,主峰標高616公尺, 由淡水、關渡一帶遠眺,仿若一尊仰躺觀音之勢而得名。 乾隆30年代前後,八里坌山改稱為觀音山, 根據尹章義教授的考證,是因為胡焯猷於乾隆17年獻建祀奉觀音菩薩的 大士觀在八里坌山的西雲岩,之後人們 […]
凌雲寺,也是一座名寺,創建於清乾隆年間,俗稱「內岩」。 光緒年間,因有匪徒藏匿於此,劉銘傳下令焚毀凌雲寺。 後來凌雲寺原址重建,以觀音山石建造,與西雲寺一般,維持古貌, 寺的左側有一巨碩的茄苳老樹。 凌雲寺位於觀音山主峰的山腰處,後來陸續在上方增建寺廟。 凌雲寺上方新建的後殿,艷俗而已,與古寺的風格不搭調。 更上方的凌雲禪寺,則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所建, 寺正殿立面為洋樓式,是一般台 […]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簡稱三井倉庫)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 坐落於忠孝西路一段265號(原北門町),在日治時期由三井物產所興建。 2012年5月7日臺北市政府公告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該建物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之倉庫,建築年代約為1914年, 為三崁式2樓磚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棟造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 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 全名為「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的三井倉庫,是台灣少數 還保有 […]
1860年開港通商後,大稻埕地區與國際交流貿易商業形態日漸崛起。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而此時大稻埕碼頭周遭洋行、茶商遍佈, 大稻埕地區的商業發展已盛冠全臺。 商業的交通繁榮,造就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吸引全臺各地文人雅士紛紛湧入,人文薈萃。 江山樓、山水亭、蓬萊閣、東薈芳等著名餐館,隨時可見連雅堂、林幼春、 洪以南、張我軍等文化界人士相聚流連,吟詩唱和。 1920年代,臺灣的知識份子 […]
1924年在三峽竹崙地區設立大寮茶場,其時大量契作阿薩姆茶樹, 產製聞名遐邇的日東紅茶,是當時台灣紅茶的先驅, 舊址即為台灣農林北區精製廠目前的所在地。 1944年興建傳統日式木造土牆建築,是昔日日本場長的宿舍(即今大寮茶文館) 。 2013年台灣農林投入「新北市鼓勵產業觀光發展計畫」重新整修, 保留黑簷木瓦、日式基座通風口及圓窗設計,依循古法修繕, 重現昭和時期建築風華…… […]
抵達陽明山公園後門一站前刻,有座鼎筆橋跨越陽明溪。 此橋位於泉源路與紗帽路交會處,橋兩頭分別是「陽明淨水廠」, 以及紗帽路3號「寶山建設招待所」。 寶山建設招待所,日治時期曾為溫泉旅館,院內有庭園及瀑布,起造者為山本義信, 山本義信因採礦而飛黃騰達,陽明山後山公園最早係其所闢建的私人別墅花園。 此溫泉旅館據聞為其姨太太所經營。 此處屬頂北投溫泉區,原本在發現溫泉時,日人先建一間小旅館櫻川館, […]
「青田茶館」裡處處是美好氛圍的體現。 尤其當心情煩躁時,走進茶館,似乎心就沉靜了下來,體會屬於早年的純樸靜謐。 超過一甲子的歲月,其實,早已把這座純粹屬於日治時代的木造建築摧殘得幾乎體無完膚, 頹圮的圍牆內,屋頂坍塌,木造的屋梁被時間啃蝕得早已不復當初的面貌。 於是,一場耗資數百萬的辛苦復原工作開始了;經過5年的修復, 堅持遵造古法的修建,譬如以編竹泥牆構造方式施作牆體,採木桁架配置屋頂結 […]
青田街日式宿舍群在日治時期名為「昭和町」,其中「青田街8巷10號」是1930年 建造的房屋,年久失修,終於在經營團隊的修復下,煥然一新,不但保存建築的歷史底蘊, 還打造出以茶文化生活的空間「和合青田」; 該屋榮獲老屋新生獎銅獎,對照起數年前殘破不堪的模樣, 如今充滿日本文化的味道,彷彿回到當年房子剛建好的時刻, 日治時期建造該屋的屋主後代黑木恭子,得知房子修復後相當感動, 開幕,94歲高齡的她,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