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吉安 慶修院
吉安舊名Cikasuan,漢人譯作「知卡宣」或「七腳川」。 明治四十一年(19028)「七腳川事件」之後,日本人在這裡開闢移民村, 移民大多來自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延岸, 於是就把這裡改稱「吉野」。 隨著日人進駐,日本佛教也隨之進入。大正六年(1917),川端滿二在此 募建了這座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以宗教安定的力量, 撫慰移民的思鄉之情。 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流露濃厚的江戶風格。 […]
吉安舊名Cikasuan,漢人譯作「知卡宣」或「七腳川」。 明治四十一年(19028)「七腳川事件」之後,日本人在這裡開闢移民村, 移民大多來自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延岸, 於是就把這裡改稱「吉野」。 隨著日人進駐,日本佛教也隨之進入。大正六年(1917),川端滿二在此 募建了這座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以宗教安定的力量, 撫慰移民的思鄉之情。 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流露濃厚的江戶風格。 […]
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 被稱為森坂(MORISAKA 摩里薩卡), 以保存最完整的伐木基地聞名。 雖然林田山昔日風華不在,但園區中不僅有各種伐木器具、傳統消防物等 豐富的文物,還留有頗具規模的中山堂、日式檜木建築群,有著濃厚林業歷史 的林田山,成為旅客來花東縱谷必拜訪的人文景點。 林田山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 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1918年,日本人在花蓮設立「 […]
台中寶覺禪寺的七寶塔有日治時期生活過的日本人遺骨。 像是曾有作家楊逵的好友、日本警察入田春彥的遺骨, 後由熊本縣的遺族帶回日本。 1957年,前臺灣總督、海軍大將長谷川清,整理臺灣各地 日人墳墓及遺骨,4年後分別在臺灣北、中、南三地興建遺骨安置所。 而宗心在寺中闢建安置日本人遺骸的墓園, 讓在臺日人於每年歲末集合寺中舉行追悼法會。 寺中的遺骨同時包含了二次世界大戰身亡的台籍日本兵與日本兵。 […]
南靖糖廠位於嘉義縣水上鄉靖和村、南靖火車站對面, 由日本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於1908年建立。 從明鄭時期開始,糖業已逐漸成為人民維生的產業, 到了光復初期除了是主要產業之一,更是台灣著名出口品, 而南靖糖廠在當年為三大糖廠之一, 隨著糖業、糖廠的風光繁榮,嘉義縣水上鄉也一度繁華了起來; 直到糖業在台灣失去競爭力後,南靖糖廠風光不再更面臨停產, 之後便積極轉型為休閒產業,在旅遊觀光業中發光發熱。 […]
漢人入墾集集約在1771年後,形成的聚落依序有「林尾」、「湳底」、 「吳厝」、「柴橋頭」、「八張」、「屯田」、「洞角」、「大坵園」、 「草嶺腳」、「公館」、「北勢坑」、「頭埤仔」、「坪底林」、「雞籠山」等。 1781年,集集已成為入墾要道,市街就此形成, 當時的集集街道名為「半路店」, 半路店的由來是因為在林尾與柴橋頭兩聚落之間。 集集街加以週邊各庄成為近山地區大型聚落。 《彰化縣志》中所著: […]
樟腦與蔗糖、茶葉並稱為清領時期台灣的三寶, 集集街市最初的繁榮也與樟腦的開採息息相關。 日治昭和年間,日本政府頒行樟腦專賣制度, 明治31年(1898)在此設置專辦區域內樟腦採治及販賣業務的「集集樟腦出張所」。 當時的樟腦製造主要「腦灶」方式用柴火蒸餾樟樹,所需時間約為24小時, 冷卻後樟木蒸汽形成白色凝固腦沙與腦油,由挑夫送至出張所集中, 再利用集集線運送至台北的總工廠精緻後才是最終成品。 […]
明治35年〈1902〉6月,在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糖業獎勵規則」, 以及政治勢力的操作,原本台灣經營糖業的「五大家族」,還有地方上經營得當 的家族事業,都黯然退出。 從此以後,日資的製糖會社如同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 明治42年,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創辦者之一臺中實業家松岡富雄, 首先在新社馬力埔設蔗苗圃10甲,開始生產供應蔗苗糖業試驗所及各地糖場使用, 以增加糖業的生產,奠定了重要的蔗苗培育技術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