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學院 水湳校區 (興建中)
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附近鄰近逢甲商圈以及水湳商圈, 旁邊更有近期開放佔地67公頃的「水湳中央公園」,開放以後 吸引不少民眾前往遊憩與運動,成為台中新亮點…….. 不少人行經河南路與經貿路口時, 均被一棟新大樓「睜一隻眼」吸引, 「神祕之眼」超吸睛,設計用意 令人備感新鮮又好奇………. 該棟大樓其實是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的教學研究大樓, 對 […]
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附近鄰近逢甲商圈以及水湳商圈, 旁邊更有近期開放佔地67公頃的「水湳中央公園」,開放以後 吸引不少民眾前往遊憩與運動,成為台中新亮點…….. 不少人行經河南路與經貿路口時, 均被一棟新大樓「睜一隻眼」吸引, 「神祕之眼」超吸睛,設計用意 令人備感新鮮又好奇………. 該棟大樓其實是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的教學研究大樓, 對 […]
大正 9 年( 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將西部之 10 廳予以廢合, 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 5 州,而東部之臺東及花蓮港 2 廳照舊。 原臺中、南投二廳再合併為臺中州, 臺中州以下共有 11 郡 1 市(分別為大屯、 彰化、大甲、東勢、豐原、員林、北斗、南投、能高、 新高、竹山等 11 郡及臺中市), 州署設於臺中市,至今仍為臺中市政府所在。 其中臺中市與大屯郡的 3
大正 9 年( 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將西部之 10 廳予以廢合, 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 5 州,而東部之臺東及花蓮港 2 廳照舊。 原臺中、南投二廳再合併為臺中州,臺中州以下共有 11 郡 1 市(分別為大屯、 彰化、大甲、東勢、豐原、員林、北斗、南投、能高、新高、竹山等 11 郡及臺中市), 州署設於臺中市,至今仍為臺中市政府所在。 其中臺中市與大屯郡的 3 庄為今日臺中 […]
大正 9 年( 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將西部之 10 廳予以廢合, 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 5 州,而東部之臺東及花蓮港 2 廳照舊。 原臺中、南投二廳再合併為臺中州,臺中州以下共有 11 郡 1 市(分別為大屯、 彰化、大甲、東勢、豐原、員林、北斗、南投、能高、新高、竹山等 11 郡及臺中市), 州署設於臺中市,至今仍為臺中市政府所在。 其中臺中市與大屯郡的 3 庄為今日臺中 […]
員林建立於清雍正六年(1728),大正九年(1920)在此設置「員林街」, 1946年改制為「員林鎮」,2015年8月8日再由員林鎮改制為「員林市」, 成為彰化縣第二個縣轄市。 首次記載員林地名的史書為乾隆六年劉良璧所著的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書中提到「員林仔庄」。 員林地區在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攻佔臺灣後, 隸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永曆十八年,鄭經時代,員林隸於 東寧承天府天興州。 […]
1920年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改為州廳制,原嘉義街與山仔頂庄、 盧厝庄、紅毛埤庄、臺斗坑庄、後湖庄、埤仔頭庄、北社尾庄、竹圍仔庄、 車店庄、下路頭庄、竹仔腳庄、大溪厝庄、柴頭港庄、港仔坪庄、劉厝庄 合併為「嘉義街」,並將街庄改為大字嘉義、山子頂、埤子頭、下路頭、 盧厝、紅毛埤、車店、北社尾、臺斗坑、竹圍子、竹子腳、後湖、大溪厝、 柴頭港、港子坪、劉厝等16個大字, 而嘉義大字下又分成「東門內 […]
大正 9 年( 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 將西部之 10 廳予以廢合, 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 5 州, 而東部之臺東及花蓮港 2 廳照舊。 原臺中、南投二廳再合併為臺中州, 臺中州以下共有 11 郡 1 市(分別為大屯、 彰化、大甲、東勢、豐原、員林、北斗、南投、能高、 新高、竹山等 11 郡及臺中市), 州署設於臺中市,至今仍為臺中市政府所在。
大正 9 年( 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將西部之 10 廳予以廢合, 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 5 州,而東部之臺東及花蓮港 2 廳照舊。 原臺中、南投二廳再合併為臺中州,臺中州以下共有 11 郡 1 市(分別為大屯、 彰化、大甲、東勢、豐原、員林、北斗、南投、能高、新高、竹山等 11 郡及臺中市), 州署設於臺中市,至今仍為臺中市政府所在。 其中臺中市與大屯郡的 3 庄為今日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 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 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 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 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 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 「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 […]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 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 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 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 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 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 「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