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 佳里興地區傳統民居
佳里興原為濱海村落,本為西拉雅族平埔人居住地, 明鄭時期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的縣治。 隨著先民來此開拓,時安溪人亦將「清水祖師」奉請隨行渡臺, 暫供奉在公厝,供眾人朝夕膜拜。 清雍正元年(1723)居民集資將公厝改建廟宇,名為「清水宮」, 並再移祀「雷府大將」、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李府千歲」入廟, 三神共祀,極有文化特色,是為震興宮前身。 在明鄭時期稱佳里興之前,陳第所著東番記(1603) 記載 […]
佳里興原為濱海村落,本為西拉雅族平埔人居住地, 明鄭時期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的縣治。 隨著先民來此開拓,時安溪人亦將「清水祖師」奉請隨行渡臺, 暫供奉在公厝,供眾人朝夕膜拜。 清雍正元年(1723)居民集資將公厝改建廟宇,名為「清水宮」, 並再移祀「雷府大將」、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李府千歲」入廟, 三神共祀,極有文化特色,是為震興宮前身。 在明鄭時期稱佳里興之前,陳第所著東番記(1603) 記載 […]
西港區,舊稱「西港仔」,前身「西港鄉」,位於臺南市西部, 北接佳里區,西連七股區,南鄰安定區、安南區,東北則鄰麻豆區。 昔為臺江內海內港,後來因臺江內海淤塞陸化, 失去港口機能,轉而變成附近農產品交易中心。 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 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 或是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 道光三年(1823)灣裡溪(曾文溪)在 […]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剩下的陸地 則可能是西拉雅族蕭壠社的地盤。 明鄭時期,西港一地隸屬天興州(縣)永定里, 據說鄭軍即在後營地區(後營里、營西里)一帶屯墾。 道光三年(1823)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 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後營里是「後營二里」之一,位於西港區東北方,東北邊與麻豆區為鄰, 是西港區中特殊的「一庄兩里」之地。 日治時期屬西港庄大字 […]
安定鄉位於臺南縣,以曾文溪與臺南縣麻豆鎮、西港鄉為界, 比鄰臺南市安南區及臺南縣善化鎮、新市鄉,為漢人在臺灣 最早開發區域之一。 歷史記載,從荷西時期就有漢人入墾本鄉, 當時本鄉大半為臺江內海,陸地範圍約今日蘇厝、蘇林、 安定、港尾等村落之地。 清代陸續有許多先民在台江內海沿岸登陸,於沿海地區或順著 灣裡溪(古曾文溪)尋找居住地,後逐漸發展為聚落,以沿臺江內海的 直加弄、灣港兩港口,及灣裡溪沿岸的 […]
日治初期,管寮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管藔庄」(舊制街庄), 隸屬於西港仔堡。該庄昔日西及北隔曾文溪與西港仔庄、檨仔林庄為界, 東與直加弄庄、港仔尾庄為鄰,東南邊為港口庄, 南邊為新吉庄,西南邊為海藔庄。 ]大正九年(1920) 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並雅化為「管寮」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安定庄(新制街庄)。 聖安安廟碑記載,原管寮庄位於現址北北東一公里多曾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安平鎮之右原為臺江內海,後因淤沙沉積浮現的草埔地, 而且是一片長滿「菅仔」的草埔地而稱「菅仔埔」。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有百姓進行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開始有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 […]
路竹區原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大傑巔社故地,舊名半路竹,其名稱在推定為鄭氏時期1664年調製的《永曆十八年台灣軍備圖》即已出現,在台灣城上方記有「半路竹民社」。 學者施雅軒認為「半路竹」是閩南語音譯荷蘭語「Bessuyden」,意為南方,即指稱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赤崁農地「清水溪」(也就是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方的耕地, 1644年荷蘭人所繪《赤崁耕地圖》及《赤崁耕地登錄表》中,清水溪南(右)側登錄有 […]
早在荷治以前,路竹區是平埔族大傑顛社的活動領域。 直到荷治時期 1635 年以後,因漢人入墾本區,大傑顛社原住民 被迫逐漸往大岡山以東的田寮、旗山及燕巢地區移動。 到了鄭治時期,本地區形成的聚落合計有 14 處。 以二仁溪以南的地區來比較,其聚落數是最多的, 此時期屬於自然聚落的草創期。 清代時期因整體的政經環境及社會狀態的轉變, 連帶著也對本區產生重大的影響, 其中以新舊移民的交替、地權的變遷、 […]
高雄的鹽埕地區自古設有瀨南鹽場,在日治初期,瀨南鹽場的 鹽產量甚至達到全島第一,在1906年的鹽田面積為136甲, 鹽產量達1,400多萬斤; 但後因高雄築港計畫, 在1908年首先廢止了36甲鹽田, 其他鹽田則逐漸廢止,並取而代之另外開發 烏樹林鹽田跟紅毛港鹽田。 烏樹林鹽田是在日治時期的明治四十一年(1908)11月, 經永安鄉竹仔港(今維新村)庄長張作舟等30人在申請獲准後動工興建, 之後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