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年(1755),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攜<延轉>、<延臼>、<延楹>等三子,由廣東省
饒平縣渡海台臺,暫居於竹塹鹽水港一帶。
長子<劉延轉> (字學悟) 於枋寮墾拓開基立業,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年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泥磚築牆、茅草舖頂。

同治元年(1862)毀於地方變亂事件,次年重修時改為瓦頂。大正八年(1919)劉宅進行整修,
由劉氏後嗣亦為柱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加建左右三槓橫屋,共費時十年,成為「二堂六橫式」
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室,格局之大堪稱客家伙房建築代表….

這是熟為人知的<上枋寮劉宅>…..

由於族裔人丁眾多,自不免於祖堂周邊開枝散葉,形成同姓之聚落….
繞行至雙堂屋後,有一散居之聚落,游走其間果然發現有三合院,簡單中透著純樸,
門額<天祿堂>,正是劉家子弟….

從雙堂前之導覽地圖得知劉宅周邊尚有一劉家古厝,位於通往燒炭窩古道之路上; 決定往訪

穿過高鐵高架橋下,右側有一小路標指示通往古道之入口;
「燒炭窩古道」為昔日湖口與新埔之間農產運銷往來的道路,這條古道從新埔上枋寮
附近的燒炭窩口出發,走至燒炭窩底,然後爬過湖口台地,抵達湖口老街,全長約七公里


古道沿線植物種類繁多,人文史蹟豐富,如客家伙房屋、涼井、各式伯公、石砌駁坎,
以及軍方觀測台、閱兵場、測量三角點等,無不令人發思古幽情。

由古道入口進入不遠之處,即可看見右側有一燕尾屋脊之三合院, 趨近一看,同為<天祿堂>

該古厝正間左半邊屋頂似已塌陷,凹壽步口泥塑門楹及壁堵已然斑駁,卻難掩昔日之風華….
(是否為貢生劉永廷(字拜颺)之故居?)



古厝內外埕落敗,乏人整理,以淪為雜物置放場所…甚為可惜

正感惆悵之餘,卻發現其左側尚有一精美之華宅, 立即如獲珍寶, 趨前一睹….



此一「天祿堂」
為大正四年由劉氏裔孫<劉河水>所興建,是一棟小而華麗的三合院,
它最吸引遊客駐足的地方,就是那種古樸優雅令人戀戀不捨的感覺。

天祿堂建於大正四年(1915),與雙堂屋擴建時間相當,應由同一批匠師所修建…..
承襲客家維繫客家橫屋傳統的「卵石牆基」、「白灰牆」,並融入閩南三合院形制格局,
正堂挑高便於次間與稍間作成閣樓用途,以增加空間的利用。

天祿堂(門牌為義民路二段5005012號)正堂左右牆堵彩繪畫作係由「慈蘭」所繪。
而所謂的「慈蘭」正係指<劉陳二妹>; 陳女士為劉家媳婦,善於水墨書畫,筆名「慈蘭」,
退休後與先生往返於新埔台北兩地。

正因鐵門深鎖,又無緣進入內埕參觀,只得於牆外徘徊….


天祿堂的結構與形制是台灣民居宅院中難得一見的,維護之情況也極佳。

因係屬私人宅院,入內拜訪務必取得同意。

鄉野之間總有意外之所得,探訪如此精美之古厝真是令人歡欣不已的;

一路的酷熱及煩累也就消弭於無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