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為中國古代城市之守護神,凡是祈雨或禳災皆常得求城隍,通常建在府或縣治,但人口
稠密或市街繁華的城市也可建城隍廟,位於路港中山路上的三級古蹟「鹿港城隍廟」,正式名稱叫
「鰲亭宮」,初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係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香來臺。
鹿港的城隍廟,在清代以一府二鹿的地位想當然耳會設立,而且此處主祀的城隍爺曾被封為侯爵,
因此廟內可見到懸有一「忠祐侯」的匾額,是唯一曾經受敕封為侯的城隍廟。
鹿港城隍廟是一間民祀城隍廟,舊稱<鰲亭宮>,是「不見天街」上唯一的閤港大廟,
於1985年11月2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該廟所供奉的城隍是從福建石獅城隍廟(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靈而來,
而石獅城隍廟又是自永寧城隍廟分靈而來。
由於永寧城隍在明初時受封為「忠祐侯」,鹿港城隍廟便沿用此稱號。
依照《寺廟臺帳》的說法,該廟興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
道光廿八年(1848)時受到大地震波及而嚴重受損,但在地方的大力支援下迅速重建完成。
而在此之後,城隍廟約每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
日治時期後,城隍廟在昭和九年(1934)因市街改正而拆除前面部分,改建成山牆街屋立面。
直到民國八十二年到八十六年間(1993年-1997年)整建,才將廟門部分改回傳統樣式。
城隍廟原為一三開間三落二院縱深式的街屋型廟宇,依次由位於最前方的廟埕、三川殿、拜亭、
正殿、天井、後拜殿、後殿及巷道所組成。
如今,廟埕以成大衢, 廟門則緊臨街道….
三川殿、拜亭與正殿三者連為一體,呈一工字型平面,配合著自前殿逐段升起的地坪和屋頂層層
疊高的屋架,形成了一種縱向性極強的幽暗肅穆感受,為臺灣地區城隍廟建築常用的格局。
進入殿中,肅穆之感油然而生….
廟中保存最久的文物為道光十九年所立之龍柱。
與城隍廟並列的是< 三山國王廟> , 初創於乾隆二年(1737),位於中山路276號。
最初鹿港的居民多由大陸福建泉、漳二府,以及粵東饒平一帶移民者頗多,初時客籍移民所建
「人群廟」,廟內供奉粵東盛行的「巾山」、「明山」及「獨山」之山神,又稱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原建於中山路與民權路轉角處旁(現在台中銀行區域),當年規模相當寬廣,
光緒年間曾有修葺紀錄,日治時期因推動市區重劃而遭拆除,信徒遂利用舊料於現址重建。
昭和九年(1943) 因道路拓寬而拆除不見天街,山門與拜殿同遭拆除,格局氣勢盡失,
今僅存三川門、天井及正殿而已….
廟身屬街屋建築,分為兩進,中開天井採光;廟裡有歷次重修的碑記,惟已模糊大半。
鹿港泉州居民興盛,粵東移民勢力較弱,逐漸為閩籍所同化,或遷往內山墾殖,三山國王廟之
香火自然不旺盛,目前其性質已轉為「角頭廟」。
三山國王廟,可供後人追溯早期客家移民來臺開墾的足跡。
三川門簷下仍掛著<國王古廟> 的匾額,
見證其歷史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