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統一嶺南,設置郡縣,至南北朝,順德屬於南海郡番禺縣。自隋代起,隸屬番禺縣
分出的南海縣,五代南漢時又轉隸屬於南海縣分出的咸寧縣,宋初又重新併入南海縣。到明朝
初年,順德的果基魚塘已具規模,文化昌盛不已,人口已經超過了七萬人。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
順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眾隨同朝廷逃難,使順德人口快速增長。
明正統十四年(1449),在當地爆發了黃蕭養起義事件,事件平定之後,
為了強化統治,促使明朝廷在景泰三年(1452),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
白藤堡劃出,設置順德縣,取「順天明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並改名大良。
大良本名「太艮」;建縣後,朝廷命官誤將「太」字的一點加於「艮」字之頂而成「大良」。
依據相關史料記載,「太艮」應為古南越民族語音的遺留,為「黃土地」之意思。
1992年,順德撤縣設市後,大良成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2003年,順德撤市設區後,大良又晉身成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如此的條件,代表「大良街道」正是順德區內最重要的行政及經濟中心…..
承載著百年商埠歷史的華蓋路步行街,自1998年改造升級以來,作為大良舊城商圈的核心,
歷來一直是本地最主要的商業區之一。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大良舊城區,目前已形成華蓋路兩縱五橫的商圈,
當中涵蓋了步行街、清暉路、鳳山中路、馬地街、藍田路、東樂路、橋珠巷,其中又以步行街
為核心,對周邊產生重要的商業輻射效應。
自古以來,華蓋路就是順德絲綢、雙皮奶等鳳城美食、筆墨書硯、大良梳篦等特色商品和
金銀店舖的匯聚之地,該地區的商貿零售業向來發達。
走進步行街,清一色三至四層的街屋,底層是商鋪,上面則是住家,典型的嶺南特色騎樓,
受到南洋建築風格影響; 30年代進行市政建設時,修建了碧鑒路、鑒海路、華蓋路、阜南路等
現代街道,其建築形式多以騎樓為主…..
今天的華蓋路依然保存了大面積相對完整的騎樓街屋。
騎樓建築最早盛行於南歐、地中海一帶,20世紀初開始在嶺南出現,
是由竹筒屋根據南方地區避雨防曬,並結合商業經營需要而發展而來。
「華蓋路步行街」深具典型嶺南特色,
街道兩旁為明末清初騎樓特色的嶺南西洋建築,主色調為粉黃、粉綠、粉藍。
這條建於民初的百年老街,全程1.3 公里,設有店家近200家,以服飾為主,兼有百貨、小吃。
如果要細數華蓋路歷史最悠久的店舖,那麼仁信、民信、李禧記等幾家專營雙皮奶、牛乳、
崩沙的老店就為其中之代表。
1998年,政府對其進行了重新改造,
不但再現了嶺南騎樓街的傳統歷史風貌,也延續了百年商脈盛況…..
從此,
華蓋路步行街成為當地以及外地遊客購物、休閒、娛樂、觀光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