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曼壽、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陳鴻壽藝術涉獵廣泛,造詣極高,愛好詩文書畫,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行楷有
法度,隸古八分書尤為簡古超逸,他的書法則以
隸書最為著名。


陳鴻壽
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嘉慶六年拔貢,歷官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等職,
在溧陽時結識制壺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工於篆刻,和丁敬、陳豫鍾、趙之琛、錢松
等合稱西泠八家,惜傳世不多。道光二年(1822)去世。


陳鴻壽的書法則以隸書最為著名…..
 
其廣泛學習漢碑,尤其善於從漢代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用筆上形成了金石氣十足、
結體奇特的個人特色,筆劃圓勁細插,意境蕭疏簡淡,較之以往的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




 

其隸書的取法主要來自於開通褒斜道摩崖刻

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為著名漢隸刻石之一,刻于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
拓本高一百厘米,寬二百四址五厘米,文凡十六行,行五至十
字不等。



原石在陝西褒城(今勉縣)北石門溪谷道中崖壁上,是現存最早的東漢摩崖刻石。






後人對《開通碑》給予了很高的評
南宋晏袤評其『字法奇勁,古意有余。』



清方朔謂:平均值其體勢,意在篆為隸,亦由篆變隸之日,渾樸蒼勁。』





楊守敬其評價最高:
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
然古秀…..此之謂神品。』


由于其法處在篆隸之間,康有將之類稱為『隸中之篆』…..




清代乾嘉時期,在書法界逐漸掀起一股學碑的風潮,結束了千余年來以帖學為主的局面,
一方面秦篆漢隸又受到書家的重視,出現
了一批以金石篆隸為擅長的人物,使這古老的書體
又煥發出它的生命力



深具個性的陳鴻壽正是處在碑學和帖學的交替時期,
的書法作品不可避免地會烙上時代的印記。







 

從漢代的摩崖石刻中汲取養分,形成寬博的書風。
用筆上自然形成金石氣,又因結體自由奇特,走筆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形成個人面目。



回顧陳鴻壽的一生,除在仕途上政務清明,在藝術創作上更令人矚目,以篆刻及書畫見長。

其篆刻以雄健取勝,古拙恣肆;
書法以隸書最為獨特,行草書亦卓然可觀,繪畫精於山水、花卉。



又善製宜興紫砂壺,人稱其「曼生壺」,是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奇才。
 

陳鴻壽工書畫印,似不經意,而往往自出心意。


自謂:「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蔣寶齡《墨林今話》)

正反應其藝術取向及態度…..

陳鴻壽是詩、書、畫、印四方面綜合成就的藝術家,

對後世有相當影響。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