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潭大池與龍潭地名由來…..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
雨即可天降甘霖,先民深感其靈驗,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後因有人在某日風雨交加夜晚,發現潭中出現有黃龍出沒,因此改名為「龍潭陂」,
又稱「龍潭庄」,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龍潭的開發前後約兩百多年,最早開發的地區,是臨近大漢溪邊約三坑一帶,
漢民移居一直到乾隆九年 ( 1744 ) ,此時也建立永福宮

乾隆十三年時,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附近土地,
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有計畫的開墾。


 

乾隆37年及47年黃慶興兩度大規模展開墾,吸引了各地農民,嘉慶年間墾民合力利用
大潭之水,興建完成龍潭圳,潭水流經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一帶,奠定了龍潭
農業開墾的基礎。

龍潭一帶早期閩粵雜處,後因地貧民窮,閩人大多他遷,只有少數同化為客家人,
使得龍潭成為粵籍客家人聚居之地。

至於龍潭市區內的舊街則當屬龍元老街(今龍元路)…..


位於龍元路底的龍元宮,宮貌肅穆堂皇,香火鼎盛,是本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清道光五年(1825),有先民四人,感於宗教信仰,對離鄉背井到龍潭地墾荒的民眾有撫慰
與寄託的作用,於是發起募捐,選址興建「龍元宮」。




龍元宮早期的位置並非在今天的龍元路上
清同治三年,因信徒眾多,才遷建於風水更佳的現址

所主祀的五穀爺也就是神農大帝,據說是源自大溪南興庄附近的永昌宮。
當年永昌宮因遭回祿之災,廟宇全毀,並將神像暫時寄奉於龍元宮,後來由於地方鄉民
依依難捨,經神明允諾,因此原為暫住的五穀爺就此定居,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目前所見廟貌為民國八十三年改建完成,為兩殿加一天井的新廟,兩側有鐘鼓樓,
前方並加建拜亭以容納眾多的信徒,廟內懸掛著道光年間「萬世永賴」匾額,相當珍貴。



 

廟前的龍元老街,原有許多百年老店仍佇立於此,
只是
民國70(1981)龍潭鄉實施都市計劃,道路拓寬為11米,造成街屋傳統的山牆、通廊
建築陸續拆除,無一幸免,現今唯一可見部份原貌遺跡的僅存「魏陵源」商行。




魏陵源商行在龍潭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雜貨店,到現在已經營了四代。


商行是由魏洋雄的祖父魏木昌於日治時期開設至今,
早期曾經營布行、銀行、批發店等多樣的生意。



魏陵源商行建築外觀仍維持原來樣貌,保存尚好。
但因年代久遠商行立面木製閣板略顯老舊,其
上面的彩繪裝飾和書寫在中間的「凌源」
商號及兩
旁對聯,右聯陵並阜岡詩有□,左聯源逢左右道無窮,都已模糊不清。



都市計劃經常造成舊街消失的宿命;

走遍台灣,類似的老街命運,豈會少見?

橋頭老街也是一例…..

現在的龍元路只能算是商圈,已稱不上老街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