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光寺位於平鎮市與龍潭鄉的交界處的山子頂,正好位于新建山子頂公園正前方。
湧光禪寺在早期地方居民稱之為「小湖齋堂」,草創於大正五年(1916),昭和元年(1926)大殿落成,
左右廂房陸續完成。昭和十三年(1938)即取得第一張寺廟登記證,當時是以「湧光堂」登記。
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變更以「湧光禪寺」為寺名,
民國六十二年寺廟登記時漏了「寺」字,成了「湧光禪」,
直到八十五年才正名為「湧光禪寺」。
山子頂和南勢一帶同是平鎮地區早期的發展中心 ,其後因故而沒落……
山子頂涵蓋湧安、湧光、湧豐等3里,屬早年平鎮八大庄之一,過去屬於一片荒涼之紅土地,
後因石門水庫落成,此地得灌溉之利,農業遂逐漸發展,加之1973年平鎮工業區設於此地,
商家進駐,成為今日中壢、龍潭間最繁華的中間站。
開山祖師—釋常定老和尚,應平鎮、龍潭一帶佛教徒之邀請,籌資買地欲興建寺廟,
吳新標等五位居士逢此盛會,發心捐出另外土地,大興土木興建平鎮第一間佛寺。
昭和三年(1928)大殿、左右廂房陸續建設完成,大殿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旁侍善財與龍女
、及坐著的護法韋陀、伽藍菩薩;左右邊為功德祿位。
右邊間廳是寺務處、左邊間廳放供佛之物品,寮房則分於左右廂房。
民國四十八年興建海會塔,此海會塔是二層樓加強磚造結構,其外型和南傳佛教的佛塔非常相似;
下塔為存放骨灰之處,上塔為三聖殿。
此座150坪閩南式三合院佛教寺廟保存至今,沒有做太大的修改;
唯有在左右廂方前加蓋了齋堂、廁所,廣場從蒼鬱花園變為遮雨棚及水泥地。
儘管如此,不減其朴質的風貌。
寺廟附近的古厝,隱身於昔日舊道的路旁一隅;
位於東豐路上的弘農堂
山仔頂一帶古厝散落,沿路走經偶而可見殘破的土角屋厝;
不見特別建築精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