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根據平安宮主事所言:該宮至今已
歷經七次整建,最早該宮是坐西南西向,經歷幾次改建才改成現今北北西向,而最早也只是茅屋
小廟,現今則已全然翻新成規模宏偉的大廟宇,規模之大實可與媽祖廟媲美….


獅球嶺
為昔日
進出臺北之孔道,山巒迤邐,樹林濃密,景色綺麗,為基隆八景之一。
若站在獅球嶺西北的平安宮位置,往東北面山嶺望去,可看出山嶺形狀像獅子,有獅首和獅身。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英軍藉鴉片戰爭尋釁以來戰燹不斷,每次獅球嶺必首當其衝。
光緒十年(1884) 的清法戰爭統領林朝棟率鄉勇,憑險設防抵禦,使法軍難越雷池一步,
光復後該地命名為朝棟里,以示景仰抗法先賢林朝棟之紀念。





光緒二十一年(1895)割臺之約成,臺民激憤,決意抵抗,時提督張兆連率兵守基隆港,
後被迫退守獅球嶺,不料守軍中湘勇,廣勇、臺勇滋生磨擦,全軍敗,三日基隆遂陷,
徒留獅球嶺砲臺遺蹟,列國家三級古蹟,

今日成功國民小學左面命名為兆連里,也是為了表示對抗領將張提督之感念。



與獅球嶺砲臺相排另一山頭之平安宮,建於嘉慶元年(1769),祀土地公為居民信仰中心,
顯應靈驗,流行不少傳說,現仍香火鼎盛



又兩次戰役軍民犧牲捐軀者極多,事後善心人士收拾枯骨,聚資立祠於嶺下,
今之獅球路四十八巷口,額曰:「萬善同歸」,至今仍為過路行人膜拜。



從入口處到平安宮之間築有石階供信眾行走,參拜者須拾級而上,
一方面可欣賞獅球嶺及基隆市美景,也可達健身目的。


在往平安宮的登山石階入口處,有一對石獅鎮守山頭,儘管風化嚴重,
但見其瞋目怒吼的威武神態,令人想像到六、七十年前其叱叱風雲的模樣。




 

從登山步道到平安宮共有數對石燈,石燈正面刻上捐贈者姓名,背面則刻上年代,
大都是平安宮在大正十年重建時所設置的。



大規模重建是在大正十年(1921) 辛酉年年間,今日在宮前廣場右側還留有「獅球嶺
平安宮重修誌
」的石碑,及當時樂捐的信士姓名和金額的
碑文。






宮廟建築結構一如「大廟」級的格式,有三川門、龍門、虎門、拜殿(前殿)、
正殿、東護室、西護室、鐘、鼓樓,
屋頂採假四垂形式,
其上以剪黏、磁磚、泥塑裝飾
得金碧輝煌,而前殿內外也盡其所能的加以裝飾,石雕、木雕、(水)泥塑、彩繪、
龍柱、對聯……等,一應俱全



民國79年平安宮拆除重建時,廟方將原先平安宮的正立面壁堵完整拆除,並移置到現
今西護室加以重新組裝築砌,

大正十年所建之平安宮舊廟,但仍可從重組後的壁面,想像其舊觀。


廟前一對石獅中的右側石獅基座寫著「林朝棟 奉獻」字樣,頗啟人疑痘….



按: 平安宮重修之日已為改隸之後,以霧峰林家多數退守廈門鼓浪嶼之情況,林朝棟在當時
應該身處內地,不至於襄助獅球嶺平安宮之修建工程….(捐建名單中亦未見其名)

再則,林朝棟之於獅球嶺,不過蜻蜓點水,在此激戰一遭,並無深厚之地緣情感,
如何於時過境遷之後, 跨海來此奉獻一隻石獅?

另一邊的石獅刻著「洪絲娥 奉獻」字樣, 同樣找不出甚麼蛛絲馬跡…..

再則石獅雕刻新穎,實非舊物可擬;

個人猜想不過是同人同姓者,
抑或是近年由霧峰林家後代以其名捐獻?

尚待有心人對此考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