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

記載員林地名的文獻為乾隆六年劉良璧所著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書中提到「員林仔庄」。

員林地區在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攻佔台灣後,隸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

永曆十八年,鄭經時代,員林隸於東寧承天府天興州。






員林地區的開墾則始於清康熙中葉。

清康熙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陸軍提督萬正色攻打台灣,

鄭克塽降清。員林隸於福建省分巡台廈道台灣府諸羅縣。





員林於雍正年間隸彰化燕霧堡,員林改隸屬燕霧下堡。

 

乾隆二十五年,燕霧堡轄燕霧內、上咳咳、員林仔、東山等四庄,街市則為員林仔街。

道光十五年,員林地區已涵蓋燕霧上、下保共五十五庄,與大武郡東、西保共九十三庄之一部。




員林仔街以廣寧宮為中心,往南北發展。

自從官道從鞏固橋進員林街,員林街北段更為繁榮,成為新街。

而從鞏固橋到廣寧宮這條路,也開始發展。




 

過去,員林並沒有修築城牆的記載,但商業發展之後,曾在東西南北四面設有隘門或柵門,

大致位置就在今中正路與民生路四端。

其中南門、東門都在廣寧宮附近。

十崁仔和南門尾都是從南門向南延伸的街市,也是後來形成的。




 

日治時期是員林建設最多的時期之一,

1905年縱貫線鐵路通車後,設置員林驛,奠定了員林地區的交通地位,也造就了鐵路、大通街

(今中正路)與民生路所圍三角地區的繁榮。





大正九年(1920)變更為台中州員林郡員林街,成為員林地區的市鎮中心。




日人選在新街仔設置了郡役所,往南分別設消防組、公設產婆所、員林信用組合、郵便局,

同時在竹廣市建公會堂,總督府農商局食糧部台中事務所也建在今和平路的橫街,

再往北,原本是大片農田的十七份,也有一些事業單位。




昭和十一年(1936)實施員林街區計劃,

街市逐漸向萬年圳和鐵道兩側發展。

市區的輕便車道和停靠站,都為附近地區帶來繁榮景象,


形成今日市街的風貌……

現存的街屋則集中在中正路一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