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顯應祖師是宋代福建省永春縣(位於泉州府北方)人,俗姓黃,名惠勝,從小就吃素。
在翠屏山修道,精通禪理,能夠預知禍福。某年泉州府安溪縣發生大旱災,民不聊生,鄉人
四處祭雨求雨,卻沒有任何效果。後來,顯應祖師向上蒼禱告祈雨,才一祈禱完,便大雨滂沱。
因祂解決了安溪縣大旱之苦,因此成為安溪的守護神。
最後祂於安溪大尖山圓寂,大家為感念祂的恩德,於是就立寺蓋廟(泰山寺)來祭拜它。
後來祂還被勒封為「顯應普濟大師」。
下泰山巖,又叫下廟,顯應祖師泰山巖。地址在山腳村明志路一段。
由於頂泰山巖顯應祖師聲名遠播,吸引了很多的信徒,許多人從遠處前來燒香祭拜,信徒日眾,
但由於下山腳信眾朝山不便,黃永來、蔡烏腳便倡議分祀。
遂於清光緒元年(1875)在溝仔墘街,建了一座廟,稱「下泰山巖」。
大正元年(1912)曾重修。大正九年慶成建醮。大正十年(1920)十一月,林弼卿撰之《泰山巖
重修碑記》中,詳實記載著下泰山巖的歷史。
下泰山巖雖然已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歷經多次擴建及大修,即使連不易腐壞的壁堵、
楹柱、石獅、石鼓等石雕古物,也都在近年來的重修中被大理石取代,古味無存。
僅在二樓左右側的鐘鼓樓牆壁鑲昔日捐獻修廟的古碑數塊。
此外,廟前廣場右側角落有一塊大正十二年(1923)的「泰山橋碑記」。
當年廟前有一條水圳經過,隔絕下泰山巖的內外埕,其間有橋相通;
之後溝圳加蓋之後才拆除此一石橋…..
每年農曆的九月十八日是祖師爺的誕辰,是日民眾絡繹不絕,香火繚繞,
是泰山地方最為喧騰熱鬧的日子。
循著後山公園的石階路續往上走,山腰處有一平台, 設有休憩設施,
是居民晨起運動的社區公園; 涼亭邊地上散落著舊廟的石柱及珠礎,可感受舊廟的風貌…..
沿著階梯上行,不遠處就是泰山鄉的「第一公墓」。
導覽資料上提及,連雅堂的墓園就在其中。
連橫(1878-1936),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台灣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龍溪縣,
是著名的台灣歷史學家、台語學家,同時也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著名詩人。
著有《台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
其子連震東以及其孫連戰、其曾孫連勝文均為政府或黨部高官…..
站在墓前, 視野算是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