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哩岸—-又作淇哩岸、奇里岸等,指今唭哩岸山之南側地帶。唭里岸即平埔族語譯音,意為海灣。

此地在往昔為舊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海灣,可能以此命名。

唭哩岸開發極早,為淡北農業發祥地。康熙八年,褔建同安、漳州移民建慈生宮於唭哩岸街

(今之立農街),奉祀五谷先帝。



乾隆之際,建有唭里岸莊。唭哩岸街在早期因居淡北古道要衝,且為淡水河岸的貨物集散地和吞吐港

,故商店、客棧、酒家林立,巿況繁盛。

但自日治以後,北淡公路改道,又有北淡鐵路之興建,加上水路淤淺,

日人又將官署設於士林,並致力開發北投溫泉等諸原因,唭哩岸的地位一落千丈。

沒落的唭哩岸,近年來已成為大石牌的一部分。



立農街一段為當時庄內唯一的 道路,今立農國小以東古稱頂街,以西則稱下街。

唭哩岸在光復後因淡水線鐵路設石牌站而湮沒,復因捷運設站舊名才得以重新為人所知。



「石牌」地名是由閩南語「石牌仔」而來,源於乾隆十七年間(1752)淡水同知曾日瑛在北投

豎立一塊石碑,用以確定漢人與原住民地區之界限,立石於漢人與原住民交界處,以防止移墾

漢人與原住民之爭執,該碑文引:「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


碑原立於唭哩岸的田中,1930年代被移至現台北市北投區石牌派出所庭園裏,

數年前移立台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成為當地特具歷史意義的地標……



唭哩岸舊街(立農街) 僅臨捷運站 , 已無太多得遺跡 ;

除幾段石牆外 ,就只剩下當地的信仰中心—  慈生宮

慈生宮舊名五穀先帝廟,主祀神農大帝,其哩岸地區的信仰中心,


相傳這座老寺廟鑒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1),在清光緒七年時,由利吉公園遷至現址。

此廟的興建時間若真為明代,那這座寺廟將是整個大台北地區少數保有的古老寺廟,

但可惜的是,由於此廟經過了大肆整修,而失去了獲得市定古蹟的機會。



現今能夠代表此廟的歷史的文物,只能從一些存於廟中的古老石碑和老石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可看見從清領時期所留下來的古文碑(其內容為對廟捐獻者的芳名以及支出明細)。

石碑的年代除了有清光緒年間的石碑之外,也保留著日據昭和年間的石碑。



這些不同年代的石碑,記錄著其哩岸地區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

碑記中也記載著當時一起開發該地一些公嘗 ; 如潘金合潘六合、林本源謝法記等 ……

慈生宮門口立有兩隻石獅,石獅旁的牆上刻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圖雕,

廟內也有二十四節氣的圖雕,由此可一探昔日唭哩岸農忙的情景。

前庭右邊墨綠色的大理石上,有台北市文獻會撰稿的「慈生宮沿革記略」,

記錄著慈生宮的歷史,而左邊整片牆壁則雕刻著古代唭哩岸的街道圖;




正殿中央有一尊身披黃袍的神像,那是五榖先帝即神農氏;

除了是五榖神還是藥王、醫王,古時候的人除了來廟裡拜求豐收外,生病了還會來這裡求藥籤,

到現在廟裡面還擺著藥單櫃…….



重修後的門神彩繪品質還不錯 , 可惜沒有署名 ;

舊街中的古厝已消失殆盡 , 只剩下在東華公園山腳下 ,


幾間以奇哩岸石所砌成的古厝 , 門額稱寶樹堂 , 正是當地重要家族謝氏之宅落 ;

可惜也多有損壞 , 少建完整格局者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