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楊士芳為倡導文風,號召地方士紳於現今中央市場處興建孔廟。
在當時,孔廟是地方文化的象徵,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行祭典;孔廟的建築是仿照台南孔廟的形式建築,
整體高聳而壯麗,無奈由於戰火及天災的侵蝕,日治時期末遭到拆除的命運。
光復後雖然在北門外重建孔廟,但其古貌已不復存,
新孔廟在建立時,由於經費等因素限制,格局上並未完全按照舊制,但仍具備傳統孔廟應有的配置。
「文昌廟」是現代專管升學考試的專業廟宇,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 時,通判高大鏞所倡建。
文昌廟是罕見的兩殿並置格局,
廟內分為文殿及武殿,文殿主祀文昌帝君,武殿主祀關聖帝君,因此又稱為「文武廟」。
除了文武兩殿的主神外,文殿另配祀五夫子(朱熹、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而武殿另配祀西秦王爺(康明皇)。
文昌廟的左、右兩側分別是清代仰山書院與考棚的遺址,是宜蘭文風的搖籃。
文昌帝君又稱文昌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又曰亞子),字雱夫,又曰張善勳,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287),
平生廣宣儒道教義,對蜀國文教貢獻良多。後因戰歿,顯靈於梓潼(今四川省武平縣),民眾立廟祀之,直到元朝
仁宗延佑三年(1316),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天下學校遂建祠祭祀,
每年二月三日,朝廷派遣大臣致祭,極盡隆盛。
宜蘭市文昌廟是通判高大鏞於嘉慶23年(1818)所建。
後在道光25年(1845)、咸豐元年(1850)以及明治43年(1910)都曾改建,並歷經多次整修後才成為今貌。
碧霞宮又稱為岳武穆王廟,是台灣少數以岳飛為主神的廟宇之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戰之後,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宜蘭地方士紳深感被外族統治之恥,乃藉建廟為團結聚會的場所,
由開蘭進士楊士芳與陳祖疇等人發起,先於1895年結會,翌年三月八日在宜蘭坎興街創立「碧霞宮鸞堂」,為掩日本人耳目,
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取名碧霞宮,即碧霞宮之由來。
1899年秋,殿堂落成,為閩南式宮殿造形,廟貌巍峨,由本宮第一代總董陳祖疇,自杭州岳王廟分香迎回神像,
奉為開基主神晉安座,成為台灣唯一專祀岳武穆王廟宇。
主殿為岳武穆王殿主祀岳武穆王,主殿後為岳聖母殿,奉祀岳武穆王之母。
岳武穆王廟旁更設立了許多紀念石碑、以及武穆文史館,館內陳設了岳武穆王廟的許多文物。
碧霞宮至今乃保有正統祭祀大典中全省僅有的『武佾舞』綿傳至今,
有別於全省其他的岳飛廟,顯得特殊而卓越。
每年農曆2月15日的岳王誕辰日,
碧霞宮的三獻釋奠自迎神、進饌、上香到武佾舞、送神、闔扉的整個儀式過程
氣勢磅礡而又極為隆重精緻,值得參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