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宮,舊稱玄壇廟或元壇廟,俗稱南崁元帥廟、南崁五福宮。位於蘆竹區五福里虎頭山山麓,
舊屬桃澗堡南崁廟口莊,主祀玄壇元帥,也就是武財神趙公明;
宮前為一狹長型廣場(俗稱廟埕),五福宮右側有座三層樓高的八角塔型金爐,
廣場前方建有一座四柱三門的牌樓。五福宮前為一丁字形路口,正對南山路。
南山路二側原有六對(12支)日式燈柱,其中有兩柱(1對)已遺失。
相傳明永曆十六年(1662)鄭成功征伐台灣北部時,軍隊駐紮於今五福宮現址,樟樹下張幕置案奉安玄壇元帥香火
神像,翌年建造茅屋五館十五宅,奉請玄壇元帥鎮守中館,明永曆十九年(1665),明軍征台順利,鄭經扣拜天地百神,
崇之以祀封稱玄壇元帥為開台元帥。
迨康雍年間,北台日漸開發,墾殖撫蕃有成,平埔族開始對漢人放佃召租,
元帥廟已漸成為南崁社與坑仔社等平埔族與漢人信仰生活中心。
嘉慶十三年及道光三年(1823)經兩次修繕,並舉行祈安建醮,
今廟中獨存鎮宮之寶「天爐」乙座,是昔日建醮所遺存之寶物,至今已一百八十餘年。
同治5年(1866),進行第三次修建、並進行第一次擴建,於次年完成。廟宇擴建為兩進,增建「聖蹟亭」。
同治6年(1867),將「元帥廟」改號正式定名「五福宮」。
大正十三年(1924),九月全省大颱風,廟宇遭損嚴重,經地方仕紳在度集資重建,即今之廟貌……..
擴建時發現基地下群蛇棲息穴中,種預撲捉未獲,不知去向,翌年十二月竣工落成日,忽有群蛇集於
宮前,後忽不見,時人皆稱神蛇為「使者公」,
嗣後群蛇常出沒於廟內外遊動,廟方擔心信眾驚恐,於是建造「使者公蛇洞」,蒐集神蛇於洞中供養,
也是本宮的一大特色。
玄壇元帥,也就是武財神趙公明;傳說趙公明長於蓄財,好濟眾苦,故民間也尊之為財神。
前廟貌其大木構造及木雕、石雕、交趾陶剪黏、彩繪等裝飾均有藝術水準。
其中交趾陶大師蘇楊水所留之正殿龍虎交趾陶更為本宮珍貴文物。
2005年3月進行第八次修建,因聖蹟亭位於道路邊,為避免招到車輛撞擊破壞,請示後,遷移至五福宮左側
新的金爐旁五福一路公園內,座向亦照原方位安置,
原來聖蹟亭位置則豎立「聖蹟亭遺址」一碑,以為後世流傳。
敬字亭旁有一石碑,記即係此役紀事,詳列各界捐款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