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602.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北勢里位在香洋里北邊,跟香洋、南花、北花、新光、新埔、下湖、山西等七個里相鄰。

 北勢地名在清領時期就以「北勢莊」出現,到日治時期稱為「北勢庄」,屬於「關廟庄」十一保中第四保,

民國998月時人口2862875戶分為24鄰,面積為0.4003平方公里,僅大於山西與香洋二村,

是關廟區各村面積第三小的村落。

DSC06611.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本里最主要溪流屬許縣溪,許縣溪從北花里由東向西進入本里,在舊自來水廠附近轉了一個九十度的大彎,

流向由西轉北,再沿著新埔、北勢兩里里界進入新埔里。

 由於許縣溪的經過,把整個北勢里分為南北二部分,

溪南邊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區域,溪北邊則是以田園為主的農業區域。

DSC06601.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DSC06603.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北勢里地勢主要以平原為主,過許縣溪後,雖然有一些地形高低起伏小山崙,

但其坡度並不大,地勢也不高,整體而言還是以平原為主。

DSC06605.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DSC06604.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交通方面主要以道路為主,國道3號高速公路從北而南橫亙本里,平面道路則以現今成功路及仁愛路為最早出現的道路。

成功路東接中正路,西到南雄路,是本里最繁華地帶;仁愛路是本里最長道路,從最南的中正路往北,經過北勢橋,

跨過許縣溪一直接到新光里許厝湖,貫通本里的南北。

DSC06610.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DSC06606.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當地的代天府原稱王爺壇,創立年代於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1923)保正王溪與林烏鼻,向境民募款約二千多元,創建王爺壇,主祀池府千歲。

在未建壇之前,係奉祀在林友家宅,每年祭祀,以卜爐主負責辦理。

民國四十年(1951)由村長郭障、王金墜、林大塭、王吉祥、王吉陸、郭來發等發起按戶捐款重修。

DSC06608.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民國七十年(1981)由該村村民及外地鄉親捐獻,興建代天府,現為兩層樓建築,

依其捐獻者芳名錄以郭姓居多、其次為黃姓、林姓

郭姓可說是在北勢村是最主要的姓氏……..

當地的「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是南台灣規模甚大的宗族祭祖活動,大典中包括儀式流程、值年爐主的產生、

神尊供奉地點等,在宗親的代代傳承下,皆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已公告登錄為市定民俗。

DSC06609.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據郭姓族人考證,

「榴陽王」是唐朝河南人,姓郭名魚,被分派至榴山之南平亂,平靖之後鎮守該地,發展出郭姓為主的大村落;

死後葬於附近,郭姓後裔尊為「榴陽始祖」。

明清以來,郭氏族人先後移民來台開墾,拓殖台江及曾文溪一帶,逐漸形成「食祖佛酒、拜老祖公」之俗,

輪祀聖祖行之有年,凝聚族人情誼,具有傳統性。

DSC06607.JPG - 關廟  北勢  許家洋樓

當地出身的郭姓名人有:

曾任第五屆立法委員、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彰化縣教育局長、台灣首府大學副校長— 郭添財。

位於中正路旁得郭家洋樓,保存完善,

曾登錄在相關的歷史建築調查報告當中,只是相關資訊並不多。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