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於七星里南勢湖的呂家古厝,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是高雄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傳統民居聚落,
也是墾民時期土埆厝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呂氏古厝的建築屬於二進多護龍合院,主要建材為土埆、砌磚,形制上維持著前高後低的傳統尊卑觀念,
造型雖無華麗的雕工彩飾,卻是早年先民移墾山區惡地形的代表與見證。
「呂氏古厝」為二進多護龍合院,座東朝西偏南,背靠山勢,採前低後高構築。
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為正堂,形成內、外兩埕。內埕主要為祭祀空間,外埕為曝曬農產收成。
屋架則採擱棅式屋架,因地制宜,使用竹材為樑木、桷木,而左右各護龍外牆牆體,均以斗砌磚牆作為
家族對外的門面代表,在陽光中散發著一股傳統古厝的魅力…….
根據台帳記載,呂家知道姓名的最早祖先叫「呂外」,
呂外清乾隆10年(1745)生,呂外之前有3位始祖,但姓名、生年不詳,只知忌辰,
原籍「泉州府同安縣惠得鄉家號里二拾三都(呂厝社)」,但並未註明依據和來台年份。
呂家歷代祖先居住在平埔族水蛙潭社、尖山社、新港社和大傑顛社、搭樓社等原住民住居的山區,
世代向原住民典買土地耕墾,並在此通婚嫁娶,即使先祖當初從泉州單身來台,呂家子孫也都擁有部分平埔族血統,
至少都是女平埔族的後代,
本於有女祖先才有後代子孫和男女平等,因此主張將女性也列入族譜,且皆不冠夫姓。
呂家在南勢湖先後興建三處古厝……
呂祖最早居住在南勢湖溪邊溪埔地,後遷住公崙仔東面山邊。
第三代分家時,大房呂昧分得路西土地,二房呂鎮分路東土地,然後各自建屋居住。
呂昧房,先後起建左右二落正身五間之三合院,土埆壁紅瓦厝,坐東朝西。
呂鎮房先後起建前後二進之三合院,和左右各二列長護龍,後落正身七間。
土埆壁紅瓦厝,大小共九十二間,坐東朝西偏北。後來稱做「舊厝」。
1935年前後,鎮派第五房呂石生兄弟和呂銀象兄弟,在舊厝西南方,先後興建二落三合院和左右各二列護龍,
也是土埆壁紅瓦厝,坐東朝西偏北,稱做「新厝」。
呂家歷代子孫,就這樣生活在這三處紅瓦古厝群中。
呂家世代繁衍至今已傳到第十一代,族人散居世界各地,男丁470多人,連婦女、外嫁女子共有900多人,
如加上失聯宗親,全部族人約1100人,目前仍長住南勢湖只有10來戶、不到20人。
呂家世居寧靜純樸,偏僻多山,交通不便之南勢湖,以耕墾、種樹、養豬維生,勤勞節儉,克苦守份。
約起建於1830年至1850年間,大小共九十二間之呂家古厝,
在十幾年前經多次新聞報導後,已成著名觀光景點,
更是岡山、田寮地區最有代表性之傳統民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