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頭鄉為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本鄉與北斗、田尾鄉鄉界,
位在沖積扇上之農田灌溉不易,故以前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以供農田灌溉,
因處在這大埤之頭,故稱之為埤頭。
早期一些村名由來,從最早有史載可考資料,
可知清朝早期仍遍地荒野,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曾居住本鄉,如番仔埔,
又依漢來本鄉開墾落腳環境形成本鄉很多村落、部落名稱由來,如沙崙頭、周厝崙、崙仔腳,竹圍,
牛稠仔、十三甲、十戶、四戶、六戶、三塊厝、大湖厝、水菜籃、公館等等……..
合興村又叫做小埔心,村名以當地最大的廟宇合興宮而來。
小埔心因位於本鄉未墾埔地之中心位置(其東方約二公里處,有埔尾之地名),為了與埔心鄉之大埔心有
所區別,故稱之為小埔心。
1861年載潮春起義,小埔心人陳弄 (鄉民都稱他為啞吧弄) 揭竿響應,一開始聲勢浩大、戰無不勝,被擁立為西王,
但在嘉義戰役遇挫,退回小埔心,1863年4月清軍強攻陳弄陣營,是謂小埔心之役,陳弄率眾達2000多戶居民抵抗清兵,
可惜最後因寡不敵眾,陳弄夫妻壯烈成仁,村民亦死傷慘重。
當時遺留下來,以夯土築成的清軍古砲臺現仍存在,戰場位置就在現今合興村。
依據史學家洪敏麟教授考據,戰役之前,小埔心約有二千餘戶,非常富庶繁榮,陳弄敗亡後,
小埔心全庄遭大火焚燬,連燒數日,致使人口乃據降,僅存七、八十戶。
日治時期開發河圳、大埤,極力推行農業發展,
直至迄今埤頭鄉仍為彰化縣主要農產地之一。
合興宮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先民從大陸移墾來台,隨身奉負媽祖神像護安然渡海定居本地。
乾隆四十四年,大湖厝胡氏捐獻廟地,初建祠堂。並於清乾隆四十八年,由湄洲媽祖廟分靈到此。
四十餘年後,清道光八年,予以裝修,恢復舊觀。
該地應該是鄉內早期商貿比較熱絡的地方……..
區內合興宮前文鄉路,就尚保存了幾間街屋。
或許說明了這一些 ?
大正十年,第二次重建工程。昭和初,廟宇第二次重建竣工時,曾舉行慶成祈安清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