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595.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依據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 ( 記載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現立於清水紫雲巖後花園)  所載  :

雍正十一年(1733),漢人即已入墾牛罵社十三莊,亦即:埤頭莊(靈泉里)、后庄(西寧里)、

秀水莊(秀水里)、社口莊(西社、南社里)、橋頭莊(橋頭里)、下湳莊(下湳里)、田寮莊(田寮里)、

三座莊(國姓里)、青埔莊(菁埔里)、水碓莊(菁埔里)、上湳莊(頂湳里)、山下莊(頂湳里)、

客莊(頂湳里)等,拓墾地區已涵蓋大部份的清水地區。

DSC03589.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DSC03591.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DSC03590.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乾隆元年(1736),客籍墾戶吳瓊華,向張振萬墾號獲得墾批,率族人入墾平埔族巴宰海族﹝Pazeh

領域之埔地,開闢吳厝庄、公館庄等。

乾隆四年(1739),楊姓漢人入墾十二甲庄(今之高南里),蕭、趙、王三姓則至大甲溪岸開拓海口、牛埔、舊庄等地。

乾隆十年(1745),上述四姓墾戶,北上抵達大甲溪南岸,墾成一帶之荒埔,創建高密莊、三塊厝莊、四塊厝莊等聚落。

DSC03593.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DSC03592.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四塊厝於清領時期稱裕嘉庄,因仕紳蕭成公於庄內之四間宅第雄偉壯觀,遠遠即可望見,乃以四塊厝稱之,久而簡稱「四塊厝」。

日治時期將裕嘉庄改稱四塊厝,二戰後置鄉設里,因庄內人口較多,分設兩里以現在高美路三七六巷為界,

東邊以舊名為裕嘉里,西邊因近臨江大道(現臨海路)而以臨江里稱之。

在四塊厝聚落的北澆田野中有一古墓,墓碑上記載著墓主人為誥授朝議大夫、晉贈中憲大夫王公;

此一官銜非同小可,其本人或其子孫必然有特殊功績,才能夠獲此殊榮……..

DSC03588.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DSC03594.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古墓所在地的聚落內,有一具規模的古厝門額上寫著植槐堂,可以知道這是王姓人家所有,

而古墓在其右後方,或許可以推論為此間王姓人家的先人墓塋。

但這樣官銜非比尋常,怎會毫無線索呢 ?

DSC03587.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墓碑上並未記載墓主人王公之名諱,加上孝男克勤、克昌亦查無關聯,無法進一步確認。

從前兩個觀點看來,似乎又與大甲王家有所有關 ?

按 :  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晉江人王嘉獅、王天隨父子散財捐助官兵,並隨軍來 台平定

 林爽文亂有功,朝廷欽賜把總、千總之職,並誥封通議大夫。亂平後擇居開發大甲。

直到日治時期,王家都處於大甲政經領袖地位,號稱為大甲第一家族。

DSC03584.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林爽文事件中,王天隨父子散財助官兵有功,朝廷欽賜把總、千總之 職。

 並誥封通議大夫,王家遂遷臺客居於今孔門里,自此開墾大甲。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如水圳開發、金鼎三當舖及王家田產等,初步統計,大甲街一帶有

一半資產為王家所有。至終戰後,王家及其姻親如:高池、許等等家族在大甲共同擁有了豐富的資產。

DSC03585.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來台第二代王天增,為朝廷太學生,誥封朝議大夫。

第三代王時崑,官章崑崗。生於道光6年,卒光緒4年。授封欽加運同銜賞戴花翎,

 分發廣東即補同知,誥授中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開鑿大安圳,經營「金鼎三」金融當舖。

DSC03586.JPG - 清水  誥授朝議大夫  王公墓

因此家門口稱為「當店口」。

其子曾出建材與資金建大甲文昌祠而名留大甲。

由此看來,這墓主人的王公會是王天增嗎 ?還是此墓主人為王嘉獅,而兩位孝男正是王天隨、王天增兄弟 ?

此一問題尚待考證確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