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077.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三峽祖師廟供奉的神祇稱為「麻章上人」,閩南多稱「烏面祖師」,台灣則多稱之為「祖師公」,

而清水祖師的分身,則稱蓬萊大祖、顯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或落鼻祖師。

 

DSC02082.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清季來台先民在台灣、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恆春等縣及澎湖廳、淡水廳興建祖師廟。

北部以艋舺、淡水、三峽的祖師廟最引人注目。

DSC02075.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76.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38.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守護神,他的生平事跡,說法不一。

 

 一般的說法是說清水祖師生於北宋仁宗時期,本名陳昭應,福建永春縣人。

 

幼年出家,法名普足。他生前為鄉里造橋,且求雨靈驗,受到鄉民擁戴,定居在蓬萊山的清水巖。

圓寂後,鄉民建塔刻像奉祀他,並受封為廣惠慈濟善和大師。

 

DSC02077.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78.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79.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三峽以前屬於「海山庄」的轄內,

因為移民的開發,城鎮的規模逐漸變大,三峽的祖師廟以及老街都成為台灣鄉土的文化特色。

 

DSC02039.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40.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41.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42.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康熙廿四年安溪人陳瑜率族人到達南靖厝﹝今鶯歌南靖里﹞開墾;

乾隆廿年(1749),安溪人董日旭帶著大批族人致三峽墾荒。

在生活日漸安定後,於乾隆卅四年(1769)興建了三峽祖師廟,當時稱為「長福巖」。

 

DSC02048.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47.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44.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長福巖祖師廟落成之初,根據姓氏信徒分成陳、李、劉、林、王、大雜姓、中庄雜姓等七大股,

每年輪值廟務並負責正月初六祖師爺誕辰祭祀大典。

 

DSC02045.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43.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DSC02081.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三峽祖師廟前後經歷三次重建:

 

 第一次重建在道光十三年(1833),原廟被地震所毀,因而重建。

 

DSC02080.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第二次重建在光緒廿五年(1899),甲午戰爭清軍戰敗,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不願被異族統治的三峽民眾,

以祖師廟和興隆宮為抗日大本營,事敗後,祖師廟遭到日軍報復焚毀,1899 年才由信眾集資重建。

 

DSC02049.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第三次重建則始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由台灣前輩畫家李梅樹親自主持,

他以半生歲月投入重建工作,廣邀廟宇建築名匠、雕刻家、剪黏藝師及藝術家們共同參與,

並引領藝專雕塑科的學生發揮其專長完成銅鑄作品,

 

DSC02046.JPG - 再訪  三峽  長福巖

 

不僅成就了祖師廟整體之美,

更贏得「東方雕刻藝術殿堂」之美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