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901.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齋明寺,坐落於桃園市大溪區光明里。

1850年清道光年間,大溪農民李阿甲,法號性悅,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

於此地結草庵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取名為福份宮。

 

DSC02873.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74.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75.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齋明寺又叫齋名堂,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

所謂的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家。

白蓮教亂後,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以慎德齋為最早。

 

DSC02876.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77.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78.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同治12年(1873),當時住持黃普瑟與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並更名為齋明堂。

大正元年(1912)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

昭和4年(1929)於廟之後方興建萃靈塔,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

IMG_20161127_101622.jpg - 大溪  齋明寺  新建齋堂DSC02900.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日治時期中期(1937),日本人擔心台灣人私下聚眾謀反,遂強迫齋明堂對外開放,

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法號普乾)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

 

DSC02879.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1.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8.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1.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901.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902.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民國八十八年齋明寺由法鼓山接手管理,

在第七任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帶領下,重新規劃庭院設計,乃成今日之風貌。

 

DSC02896.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8.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7.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3.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4.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5.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9.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齋明寺是一座三合院形態佈局的寺廟,中庭原佈植草皮,

屋頂、牆身酷似一般民居,裝飾平素,皆無一般廟宇繁華富麗,正殿無檐廊亦為其特色,

整體而言,令人有古樸與家風之感,正與齋教在家持齋修道之精神相映合。

 

DSC02905.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906.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2.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90.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齋明寺佔地約3甲,全區草木扶疏,清新靜逸。寺後滿植茶花,秋冬二季一片白色花海,秀麗可觀。

大溪八景之一的「靈塔斜陽」即在寺後,

萃靈塔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與齋明寺建築的古樸形成對比。

 

DSC02880.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5.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3.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2.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4.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6.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9.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887.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907.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萃靈塔前方的斜坡下有一敬字亭,約建造於同治五年(1866) ,亭身分為三層,由石條砌成,

高約一丈三尺餘,亭頂塑為葫蘆狀,頂層與中層皆有對聯,

其意涵為對文字奧妙之讚嘆與對敬字惜紙行為的重視。

 

DSC02904.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DSC02903.JPG - 再訪  大溪 齋明寺

 

另有一條石階古道,為往昔本地居民通往大溪的要道,

可抵山腳下的粟仔園,再行渡河至大溪。

 

IMG_20161127_102104.jpg - 大溪  齋明寺  新建齋堂

 

從齋明寺遠望,可以看到壯闊的新舊大溪橋,

以及大溪特有的三層河階地形,遠眺近視皆為美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