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真正的開發是在清朝乾隆以後,主要是黃氏家族長房於杭州經營布綢,
以及二房大陸錦州經商致富,早期的發展在「中界」的「黃氏酉堂」周邊,以及東側「頂界」之
閩南傳統建築「十八間」梳式佈局建築,至今已約有兩百年的歷史。
民國初年,水頭以頂界處的建築型態最具代表性,
當時族人大都經營南北雜貨,所得便各自集資興建石基磚牆之兩進大厝,整齊排列於頂界處,
此乃鼎盛一時的十八間之梳式配置建物。
水頭地區出洋經商者眾,部份有成者匯款回鄉興建豪宅,極富異國風味,
迄1932年金水小學落成,其四周陸續興建不同的洋樓,
使得中界南邊自成一區洋樓區……..
黃輝煌洋樓建於民國20年,門口右側有得月樓,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典故,
經查書寫人是許維舟,珠浦人。這是金門最有名的建築,其建築特色是三四樓有槍眼,
屋頂女兒牆有垛口,是來自南安匠師陳南安設計。
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古洋樓就是水頭聚落的得月樓,除了是當地最高的建築外,
也曾擔負防禦外敵的責任,在無數的歲月中添加了許多傳奇。
建造得月樓的人是水頭聚落黃氏家族的黃輝煌,
民國初年渡海到印尼從事百貨批發,致富後委由南安匠師陳南安承建。
得月樓高11.26公尺,牆厚40公分,內部為地下一層、地上4層,共5層空間;
地上4層是以杉木撐住主體結構,再舖上紅磚,內部有一座堅實的樓梯可以通往各樓層,
落成後,以高樓能「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境,命名為得月樓。
建造得月樓時,正是地方治安敗壞的時代,所以原本是住宅的得月樓,
在建物主體上增加了許多防禦工事,主要在第三、四樓,四面都有架槍瞄準用的
圓形槍眼,用以防止海盜入侵。
四面的外壁上都有鐵鑄的槍架;
此外,得月樓還有一條逃生密道,通往旁邊的一樓番仔厝,
再從番仔厝通往更遠的2層大洋樓,可緊急逃生。
黃輝煌洋樓為三凹壽類型洋樓,正面山頭泥塑裝飾非常精緻,
如時鐘、天使、鳳凰、薔薇、葡萄等。
這座建築,見證金門建築工藝之美………..